《一念無明》全城熱話,我星期三看了。戲沒有如外界形容般黑暗和低氣壓,起碼有一個正面的結局,當然戲裡帶出的社會問題需要大家的關注與一起改善,希望世人能釋除對精神病患者的歧視與恐懼。我認為恐懼很多時是來自無知,只要了解與認識,恐懼隨之消除。
當大家將焦點放在余文樂與曾志偉的演技,我卻駐足在戲名「一念無明」,其實「一念無明」是什麼意思?原來我不理解。
「 一念無明」一詞出自佛學,我覺得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簡單來說「一念無明」指是人遇的煩惱(煩惱障),一個不知何故的念頭(煩惱),建議閣下翻查「一念無明」詳細的意思。
有兩段戲我印象特別深刻,分別是曾志偉撞車後,余文樂到醫院探望的一幕。余文樂怪責曾志偉當年拋棄他一家,遺下他一個人面對種種問題與難關。曾志偉向余文樂道歉,承認自己的過錯。余抑壓多年的怨恨就此釋懷。很多時,其實我們只想聽到對方說一句「對不起」,真心承認及面對自己的過失。可是,這一句「對不起」從來都不輕易出口,說對不起是需要學習。這一幕張力磅薄,無意識地,我跟他們一起哭了起來。
另一幕是曾志偉致電在美國的兒子,告知自己及哥哥(余文樂飾)的情況。兒子拋下十萬個理由,說他忙得不可開交,不能回港。他勸爸爸自己找心儀的老人院,費用會由他負責,並將哥哥送到精神病院,不要把麻煩扛上身。,曾志偉靜默數秒然後說:「是否所有事都可以外判?」這句話非常震撼,然後想想身邊的情況,清潔外判、煮飯外判、家務外判、照顧子女外判、照顧父母外判,原來許多被外判的對象或事情都是非常切身的人和事。穿的衣服、吃的東西、家頭細務都交給別人去做,這句說話一言驚醒,的確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