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幸今年1月出席了進念舉辦的潘迪華致敬音樂會,會後購買了潘姐姐的自傳。雖然還有很多書未看,但致敬音樂會後,對潘姐姐的興趣飊升,所有新書通通讓路,要先看姐姐的自傳。結果我非常享受閱讀姐姐的自傳,獲益良多之餘亦有很多人生的啓發與勉勵,有很多感想感覺想跟大家分享。
在音樂會前對潘姐姐沒有了解,基本上除了聽過她幾首歌和擁有她幾張唱片外便毫無認識。多得進念的演唱會及看完她的自傳後,尊潘姐姐了解更多並對她產生無限的尊敬,難怪黃耀明說她是Role Model。「上海人」果然名不虛傳,後悔自已出生得太遲,很想見識3-40年代的大上海。原來我和潘姐姐一樣都覺得自己生錯年代,生錯時空。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樣的想法,事實上根本沒有生錯這回事,只是我們永遠著眼於「沒有」而不是「擁有」。
最令我感動和欣賞的是潘姐姐對自己的要求、Energy、Vision和堅持,一邊看一邊自愧不如甚至覺得自己不知所為。她是一個有夢、有理想、有態度的典範。字裡行間完住感受不到她是一位89歲的長者,沒有半點老套或代溝的感覺。相反,她是一位先行者,目光和活力比我或任何年青人都要遠大。
書中提到她有一次到大學與學生交流,一位一年級生興高采烈地告訴大家,他的理想是「發達」,要買洋樓,買賓士、養番狗。潘姐姐聽到後呆住了,心想現在的年青人為何如此膚淺,甚麼都是金錢至上,相反她年青的時候會想如何服務社會、貢獻社會。
試問我又何嘗不是如潘姐姐一樣有一顆熱切的心與幹勁去服務社會,所以一直投身公共機構,服務香港。但踏足社會後,我發現身邊的人都是買車買樓發達為人目標;莫說身邊的人,就連社會都是瀰漫著這種風氣。其實應該說,我認識的所有人,沒有一個人有服務社會的想法,全部都是如何賺錢,如何買樓。潛移默化下,久而久之,我都忘記了自己有過同樣的理想,全靠潘姐姐的書喚起我曾有的想法或是中心思想。
潘姐姐全中,這個年青人絕對是我這代,甚至大部份香港人的寫照。現在我身邊每一個人掛在口邊的永遠只有是如何發達、中六合彩、買樓、再買多一層樓,然後移民。身邊想找一個看書的人都很難,這樣有甚麼辦法不膚淺。
我都不明白港英管治下的香港為何「栽培」了一班這樣的人。雖然我沒有這位同學坦白,但買樓又何嘗不是當年我畢業後的「理想」。「夢想」?真心,我有生以來沒有想過「夢想」,也沒有人討論過這個題目。「夢想」一詞好像就不存在於香港一樣。老實,我真的從沒有想過甚麼是「夢想」,直到三十幾歲的我,好像已經沒有能力去想夢想。
但潘姐姐就是無時無刻發放無窮的正能量,無論環境幾惡劣,好像永遠有度金光圍繞就潘迪華,很光很熱,即令我這個渾渾噩噩的廢中開始去想夢。雖然我連夢還沒有想到,但從潘姐姐身上好像找到了希望,讓我這個接近生無可戀的人再次振作起來。
最後,有些說話想跟潘姐姐說的:
- 妳的歌還有人喜歡的,而且不斷會有年青人接觸妳的音樂
- 妳做的一切,妳的經歷的確影響了我,而且引領我到一個新的領域,很多謝你!希望妳繼續快樂,健康。
- 很多謝妳的自傳,讓我有機會「看」到繁榮時期的香港,令我對香港的認識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