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看書真的要「學」

我有一位認識了很多年的朋友,他比我年長很多,大概是我媽媽的年紀。在我眼中他是一位非常有智慧、聰明、有眼光、有知性而且成功的人。如果說他是我的mentor ,應該會更貼切,所以我很尊敬 (欣賞他)。


近日言談間,他說:「因為你是一個很聰明的人,教你不容易。」

被一位我認為很聰明的人讚聰明是何等榮幸的事,加上數十年來我都不知道他有這樣的看法。


感到非常榮幸之後,我第一個反應是,他為何會認為我聰明?我認為自己是一個完全不聰明的人; 讀書成績平庸,沒有成就,一事無成 (絕對沒有謙虛成份)就連 (我最近才發現)看書也不會。



我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最近看了一本書的書評,書名是 《最高學以致用法, 讓學習發揮最大成果的輸出大全》,作者是樺澤紫苑。



其中一位讀者這樣說:


很同意他說 「以前一直覺得看多點書,吸收多點不同的知識,才會成長。但回頭過看,我是看了很多書,但被問起書的內容是什麼?我卻說不出來。」


另一位讀者引用尼采的說話亦非常有意思:”比起一個月閱讀十本書沒寫下筆記,和閱讀三本書並且寫下了讀後感,前者和後者哪邊能學到的更多?”


我們經常不自覺地跌進「數量」的執迷。


*書評全擇錄自讀墨


我不能認同更多,因為這情況也出現在我的身上,唯獨是我知道輸出這回事,只是不知其重要性。利申我還未看這本書的,資訊是來自書評及簡介。


作者給我們的七個建議:

  1. 寫日記
  2. 記錄健康狀態
  3. 寫讀後感想
  4. 發送情報
  5. 在社群媒體上發文
  6. 寫部落格
  7. 寫興趣


驚訝以上7 點我全都有做,而且是喜歡做的事,只是沒有很積極,沒有目標地做。 最近深深明白到閱讀不只是拿本書來看,看完就算。這樣是沒有意思的。當然也視乎書的種類吧,或許笑話及fiction 未必需要做筆記。其實看書後期的功夫不比看書時少,還未計書中自己不懂的人或事,後期research這個才花時間。所以真正的閱讀是要「學」的,是要人「教」。那便不會如我一樣過了十幾年才悟出這道理,所以我哪裡聰明,簡直蠢到不得了!


有效的閱讀,除了做筆記,寫讀後感之外,還要複習筆記,特別是完成書後的一兩個禮拜內的複習,直至真正入腦、消化,並能「輸出」/「用」。這個道理跟學生字一樣,我一直以為學很多生字,死背,能記下便很厲害, 但完全是不會用的(output),這跟書評中看書數量的情況完全一樣,根本一直就錯重點!


介紹一個我用了很多年的 app : Evernote


我會用它來記錄筆記,它的好處是搜尋功能;有時記得一部份又忘記一部份,search 功能便大派用場; 而且Evernote 容易傳取,跨平台同步; 資料紀錄一目了然。

剛買了 《最高學以致用法, 讓學習發揮最大成果的輸出大全》的電子書,很期待哦!


Discover more from Gelan Wandering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

Discover more from Gelan Wandering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