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閱讀」一詞從存在於我的世界裏,感激中六時的無心插柳入讀了文學科,它為我埋下喜愛閱讀的種子。其後種子一直埋藏於深雪中,幸然未被冷壞,近年終於解凍萌芽成長。
2017年8月3日是《飲食男女》紙本的最後一期,加上早前《壹週刊》宣佈賣盤,基本上所有傳媒已被收編, 對《壹週刊》與紙媒現在水深火熱的狀況既肉緊又感慨,感同身受還以為自己是傳媒的一份子,何故有切膚之痛。
以前認為《飲食男女》是一本大眾化的消費娛樂刊物,加上隨《忽周》《便利》發售,早年又常以歌手明星水著大頭作封面,用色設計走八卦周刊路線,形象低俗在所難免,故從沒興趣翻看。
直至2015年8月13日《忽周》停刊,《飲食男女》改以與《壹週刊》合併發售,公司長期訂閱《壹週刊》的緣故,才有機會認真翻看《飲食男女》。那一期是2015年9月24日,第1333期。原來當時《壹週刊》是以一書五冊發刊,賣$20 。主題是福岡 ・「食之天國」,相片之美令人垂涎欲滴一看再看;加上每篇專題訪問深入專業有格調,越讀越上癮,看得津津有味,後來更將其私有化,現還收藏家中。
一本好雜誌由多篇有質素的採訪專欄結集而成,一本飲食雜誌如能令讀者看到「好想食」一點不簡單,亦是決定它是否成功的一大指標。
就是因為「好想食」,數月後決定要去福岡:「食之天國」,跟著雜誌逐間訪尋品嚐,原來文字圖片有如此威力。
就是因為「好想食」,數月後決定要去福岡:「食之天國」,跟著雜誌逐間訪尋品嚐,原來文字圖片有如此威力。
2016年初離開公司後再沒接觸《壹週刊》及《飲食男女》, 估不到再次接觸便是她告別紙本的時候, 更估不到的是今時今日的《飲食男女》比《壹週刊》還要厚。
懷著複雜的心情閱讀最後一期實體版的《飲食男女》, 每篇文章有心有靈魂;專題故事以雲南菇菌為題, 視角寬闊又深入, 文字精簡細膩立體, 有時以為自己在看飲食文學書。
每篇文章嗒落有味, 有時更見回甘( 蘇施黃的專欄除外)。原來好戲在後頭, 最尾的數頁回顧了《飲食男女》二十年走過的路,多位專欄作家,現職離職記者編輯聚首一堂回顧他們對《飲食男女》的點點滴滴, 感覺如一位老行尊宣布退休, 徒子徒孫行家們紛紛為老人家製作紀念冊, 抒發感激不捨之情, 有血有淚。 沒想過看畢一本飲食雜誌後的餘韻是「欷歔感動」, 隔空也感受到大家對她的愛與不捨。
經過多年的雕琢蛻變,今天的《飲食男女》是有觸覺、有格調、富美感、有態度、有愛的飲食文學。 劉健威說現在大家喜歡圖多少字, 大眾沒耐性讀深入採訪和報導。 但閱讀的樂趣及文字建構的深度、感情和視野,是指頭不停掃動的多圖post不能取代, 我相信很多人同樣相信速食多圖少字永不能取代詳盡深入探討的文章; 有些事, 不能一切從「簡」, 相信《飲食男女》一天會從回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