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觸瑪雅曆法前,完全沒有思考過「愛自己」這個題目。我的主圖騰是「白狗」,主題是「愛」與「忠誠」。諷刺地,我從沒想過這兩個主題和自己有關,甚至感到風馬牛不相及,這可能正正是成為我的主題的原因。
再看下去,說到唯有先「愛自己」才能給予他人全然的愛是永恆的真理。
為什麼唯有先要「愛自己」?
「愛別人」與「愛自己」有必然關係嗎?縱然不「愛自己」不代表沒有「愛別人」的能力; 同時懂得「愛自己」不等於懂得「愛別人」,為何先要「愛自己」?
想到「愛自己」,第一反應是有甚麼好探索,愛自己不是與生俱來,是必然嗎?人生出來不是一定必愛自己嗎?我發現我對這個題目毫無概念,只好到網上搜尋(可笑)。
參考了愛自己的定義後,發現就在那一刻起開拓了一個新的領域,原來一直以來我都不會「愛自己」之餘,而且對自己最mean 最harsh :我從不會讚賞自己,鼓勵自己,因為我認為我沒有達到我認為「好」的層次,結果我只會責罵自己,嫌棄自己。當做到了一件事後,我立刻會想到為何沒有做得「我心中的要求」,現時的成績根本不值得讚賞和高興。
想起榮格說過:
「往外看的是造夢的人,往內看的是覺醒的人。」
主流社會與教育一直灌輸我們往外找,往外看,沒有一個學科(或許宗教)教導我們停下來,把專注由外轉到內,去觀察自己,認識自己。
「愛自己」的探索後誕生了「看待自己」的覺察力,提醒自己不要不合理地評判自己從而cultivate 「愛自己」。當做到一件事後,會感謝自己,「做得很好,恭喜你做到了,請繼續努力。」不久後會發現 inner space 擴張了,慢慢有空間 acknowledge 自己,「接受自己」及「原諒自己」。
成長路上經常聽到「接受別人」,「原諒別人」,很少會鼓勵「接受自己」及「原諒自己」。接受自己的不足、過錯、過去可能往往比接受別人更難,但接受自己其實也是愛自己的一種。
最近朋友向我傾訴自己生活不愉快,成了家人的磨心。她說:「我一生只會為他人著想,他們從不顧及我的感受。」
然後我便跟她說起「愛自己」的課題。如果連自己也不愛自己,不捍衛自己的快樂,我怎能要求別人愛我,顧及我的感受。或許從她的身上看到了從前的自己,是否家中最小的常常都會出現這種心理狀況,什麼都以他人為先,忽略了自己的感受。
或直接按以下連結到 Buy me a coffee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