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證明:「發呆」很有益!

科學證明:「發呆」很有益!我們一直被灌輸「發呆」/「放空」是一個浪費時間,沒有意義的行為,直到看了樺澤紫苑的 《The power of output》後,才知道「發呆」原來很有益!

 

a cow in a thought bubble

 

據樺澤紫苑說,近年腦科學研究已證實「放空」的重要性,特別是當我們甚麼都不做及「放空」的時候。神經科專家 Marcus E. Raichle 於 2001 年發現及命名 Default Mode Network(DMN),研究發現當我們處於「放空」的時候,腦部的 Default Mode Network (DMN)會變得活躍。 當我們由放空狀態轉換到「有意識活動」的狀態時,腦部消耗能量增加不多於 5%,即是說當我們活動時,消耗的能量不見比「靜止」特別多。相反,當 DMN 活動減少,大腦前額皮質深入思考的功能會跟著低落,最後,造成注意力、專注力、思考力、判斷力、記憶力、靈感等變得低落,也更容易引發大腦退化。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顯示,當人處於發呆狀態時,所消耗的熱量更是平時大腦活動15 倍以上。即是說,比起我們專心處理一件事,「發呆」同樣甚至更重要!

 
「靈感」的溫床
 
樺澤紫苑更指,當我們處於「放空」時,腦部跟「靈機一觸」的狀態幾乎一模一樣。有個說法叫「創意的4B」,B是指Bathroom 、Bus、Bed 、Bar ,當我們身處這四個場所時有助激發靈感創意,而這四個場所的共通點就是令人「放鬆」、「放空」。
 
另一個常聽到的說法是要多活動大腦(如:打麻將)來預防腦退化,以上的發現再一次推翻這個想法,放空反而更能運動腦部。加
 
我們習慣了每天東忙西忙,就由今天開始抽 10 分鐘出來「放空」腦中放牧,看看自己會產生怎麼的變化?這不是跟「Meditation 」很相似嗎?
更多分享


Discover more from Gelan Wandering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

Discover more from Gelan Wandering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