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有時,死有時;聚有時,散有時,原來看書也有時,看書也說緣份。
2009 年初次到台北旅遊,到大名鼎鼎的誠品朝聖。當時村上春樹新書《1Q84》正熱賣,壯觀書牆遍佈店內,湊熱鬧買了一本回家。
《1Q84》一書兩冊,每冊約四百頁 。當年回家後,翻兩翻放回書架,從此便沒有再打開。日文原來有詞語 (「積ん読」)形容那些只會買書(儲書)而不看書的人,當時我應該是這種; 屋內放滿大大小小的書,看似非常有文化修養,實情是一本書都沒看過。
很多人都說讀村上春樹的作品一定要有耐性,看第一冊時,看了三分二根本不知在說什麼,兩個看似互不關係的故事互相穿插,很不容易撐到 305頁才有丁點眉目,當年就是欠缺這份耐性。
*******
2016 年,從收音機聽到主持人提起《動物農莊》裡的豬,就這簡單的一句使我借了《動物農莊》來看,更愛上了這本書。就是這樣,2017 年我又看了 《1984》,同樣喜歡到不得了。
看畢《1984》幾個月後,偶爾發現了原來村上春樹也很喜歡 《1984》,亦是因為《1984》創作了《1Q84》,靈機一觸才喚起原來我也有《1Q84》。
閒置了8年的《1Q84》安然在書架上不慌不忙地靜候我再次想起它。我從書架把它拿下,它如8 年前一樣,沒有被翻過的痕跡,不過頁頂已留下了被煙燻過的黃了。
快速把書翻一翻,發現了失蹤多年的書簽,還有一張泛黃的登機證,證上的字已褪色,若隱若現地顯示是從台灣到香港的飛機,2010年2月2日。沒想過書內竟然藏了時間的見證,望著那褪色的登機證一下子好像記起了當日的一切,包括溫度與空氣的味道。意外又驚喜,或許上一次看《1Q84》便是那天。
*******
早前提過我所喜歡的樂手有無形的關係彼此連繫著。當你喜歡一個樂手(樂手1) ,從他的歌中會發現他喜歡的歌手或歌曲(例如改編的英文曲,引起你發挖原唱歌手)。樂手1 是通往無垠音樂領域的一扇門,跨過這扇門後,把你連繫到樂手1所喜歡的歌手。因為你喜歡樂手1 ,樂手1 喜歡的你或許也會喜歡。
我沒有在葉德嫻活躍的年代聽她的音樂,近年憑黃凱勤於演唱會唱《不再分離》而發現原唱者是葉德嫻; 而《不再分離》的原曲是 Patti Austin 的 <Say you love me>,這樣順藤摸瓜找到了很多寶物。
發現原來她有很多改編英文曲,當中從《好東西》認識了 Sade,發現了Sade 很多很好聽的歌。有時摸索到的關係未必是直接簡單,正如我當年買《1Q84》時根本不知道它與《1984》關係,而緣份原來一早種下,只是等待合適的時間啟動。要我先讀《1984》,再看《1Q84》。
我為什麼會異常積極去看《動物農莊》?若我不喜歡《動物農莊》,我根本不會接觸《1984》; 若我不喜歡《1984》,我根本不會想起《1Q84》。再推論下去,村上春樹 或 George Orwell 喜歡的書本我或許都會喜歡。就是這種奇妙而無形的連繫,彼此互不相識,各自生於不同地域與年代,村上春樹 與 George Orwell 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名字,就這樣無意間連上,每次發現這種連結時我都會感到很奇妙,世事好像一早自有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