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材的中文名稱經常不能直接反映食材的本質,很多時就算我們了解食材的用法,但其實不知道實際是甚麼來的。 例如花奶,單從名稱是沒有可能知道是什麼; 相反,英文便直接很多:「Evaporated Milk」。 花奶就是經低壓煮沸的奶,把奶中60%的水份蒸發,直至份量減至原來的一半就是花奶,質感比奶稠。 煉奶從英文略知是甚麼來的:「Condensed Milk」。煉奶就是加了糖的花奶,一般是45% 糖,所以在家中也可以自己做煉奶,只要將糖加入花奶煲煮便是煉奶,甜度還可按喜好調整。 你亦可以由奶開始做起,但時間會更長。 所以煉奶其實就是花奶,只不過是加了糖吧了!
來自Shopping 的「罪疚感」
很多時購物前都會磨蹭一番,特別是購買價錢相對高的東西,要經歷一輪天使魔鬼爭辯。魔鬼勝了,內心會隨之出現「罪疚感」,讓自己感到好像做錯事了。 這是一個由世俗,主流社會學回來的反應嗎? 細想,既不是偷也不是搶,又沒有犯法,而且是用自己的錢買的,為何會感到如此具大的「罪疚感」呢?是因為感到自己做「錯」事嗎? 「錯」是因為購物嗎? 為何「購物」跟「做錯事」在無意識下扣連 (conditioned) 了。
用數分鐘思考「愛自己」
在接觸瑪雅曆法前,完全沒有思考過「愛自己」這個題目。我的主圖騰是「白狗」,主題是「愛」與「忠誠」。諷刺地,我從沒想過這兩個主題和自己有關,甚至感到風馬牛不相及,這可能正正是成為我的主題的原因。 再看下去,說到唯有先「愛自己」才能給予他人全然的愛是永恆的真理。 為什麼唯有先要「愛自己」? 「愛別人」與「愛自己」有必然關係嗎?縱然不「愛自己」不代表沒有「愛別人」的能力; 同時懂得「愛自己」不等於懂得「愛別人」,為何先要「愛自己」? 想到「愛自己」,第一反應是有甚麼好探索,愛自己不是與生俱來,是必然嗎?人生出來不是一定必愛自己嗎?我發現我對這個題目毫無概念,只好到網上搜尋(可笑)。 參考了愛自己的定義後,發現就在那一刻起開拓了一個新的領域,原來一直以來我都不會「愛自己」之餘,而且對自己最mean 最harsh :我從不會讚賞自己,鼓勵自己,因為我認為我沒有達到我認為「好」的層次,結果我只會責罵自己,嫌棄自己。當做到了一件事後,我立刻會想到為何沒有做得「我心中的要求」,現時的成績根本不值得讚賞和高興。 想起榮格說過: 「往外看的是造夢的人,往內看的是覺醒的人。」 主流社會與教育一直灌輸我們往外找,往外看,沒有一個學科(或許宗教)教導我們停下來,把專注由外轉到內,去觀察自己,認識自己。 「愛自己」的探索後誕生了「看待自己」的覺察力,提醒自己不要不合理地評判自己從而cultivate 「愛自己」。當做到一件事後,會感謝自己,「做得很好,恭喜你做到了,請繼續努力。」不久後會發現 inner space 擴張了,慢慢有空間 acknowledge 自己,「接受自己」及「原諒自己」。 成長路上經常聽到「接受別人」,「原諒別人」,很少會鼓勵「接受自己」及「原諒自己」。接受自己的不足、過錯、過去可能往往比接受別人更難,但接受自己其實也是愛自己的一種。 最近朋友向我傾訴自己生活不愉快,成了家人的磨心。她說:「我一生只會為他人著想,他們從不顧及我的感受。」 然後我便跟她說起「愛自己」的課題。如果連自己也不愛自己,不捍衛自己的快樂,我怎能要求別人愛我,顧及我的感受。或許從她的身上看到了從前的自己,是否家中最小的常常都會出現這種心理狀況,什麼都以他人為先,忽略了自己的感受。 或直接按以下連結到 Buy me a coffee 網站
閱後感想 < The Science of Cooking>
2024 年看的第一本書。發現書架上很多 The Science of xx 的書,家中有《壽司的科學》,<The Science of Yoga> 才知道原來自由對事物的本質很有興趣。 從 London 的 Science Museum 看到 < The Science of Cooking > by Dr Stuart Farrimond 這本書,翻一翻,一頁講解為何我們會吃生的蠔,而不是把蠔煮熟。很有趣,沒有想過的問題,很想知道原因,結果便買了。 […]
人老了為何抗拒學習?
身邊有不少比我年長的朋友,發現他們缺乏興趣學習與科技有關的東西,縱然是很簡單,只是按一兩個鍵而已,他們仍會說很難, 不願嘗試。 到底是甚麼原因呢?當我再老一點會否也一樣? 若人停止學習新知識,對於新事物會否抗拒及更難學習呢? 問題可能是缺乏耐性去閱讀或嘗試,又或者根本沒有興趣,便沒有心去理解;當中還有對網上購物的恐懼,他們對網上購物顯得很抗拒,好像一定會被騙。但網上購物便宜又方便,為何不試試? 我也要不斷提醒自己繼續接觸學習新事物,否則有一天不知不覺地也會變成這樣。
Peanut 不是 nut
近日在讀 Dr Stuart Farrimond 的 <The Science of cooking> ,這類似一本食物百科全書,從科學角度和研究介紹各種常用/常見食材,由肉類、海鮮、奶類、水果、蔬菜及香草等。以科學知識打破坊間的謬誤,在閱讀的過程中會不斷出現「吓,原來是這樣!」的反應。 同時會學到很多食材的基礎生物及科學知識,對喜歡下廚及希望廚藝更進一步的人,特別是 Home Cook 很有幫助。 其中關於堅果的一章,介紹常見的堅果營養價值及構造,才知道花生原來不是堅果。花生是屬於「豌豆」家族,是筴豆來的。 小時候常聽到:「菠蘿/鳳梨🍍多放幾天,讓它更黃更熟便更甜。」其實,菠蘿/鳳梨🍍 屬於 non-climacteric fruit ,是一種「樹上熟」的水果,當收割後便不再熟成,所以多放幾天是不會更甜 😄。 就是這些小小的知識,覺得這本書很有趣又實用,如果早點知道這些知識便好了。待我看完這本書後,再和大家分享其他有趣及實用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