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想吃魚肉燒賣,一般都要自己動手做。市面上雖也有各式各樣的雪藏燒賣,也有魚肉燒賣,但味道及口感強差人意,而且價錢非常貴。 最近有好消息,英國開始有香港製造的雪藏魚肉燒賣發售。品牌是「叄拾士多」魚肉燒賣海外版,600g,相信是英國首次有香港製造的燒賣發售。昨天在倫敦唐人街龍鳳超市看到,價錢£10.99 一包, 好貴喲!不過都要試試,另外買了一包陳皮魚蛋。除了魚肉燒賣,他們亦推出爆茜魚肉燒賣,不過感覺怪怪的,沒有買來試。 今天試了魚肉燒賣,味道口感不錯,是英國之中最似和最「好味」的魚肉燒賣,當然和香港吃到的仍有一段距離。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為了止癮,這是暫時最好的選擇。 如果要比較雪藏魚肉燒賣,我最喜歡長洲「郭錦記」,他們的燒賣味道豐富,有明顯的豬油香,有種豐腴的香氣,而「叄拾士多」的燒賣味道側單薄單一。看看材料,原來「叄拾士多」海外版魚肉燒賣沒放豬肉,相反本地版有,難怪味道明顯遜色,估計是英國入口限制,「叄拾士多」放棄加豬肉於燒賣中。 老實說,我認為自己造的魚肉燒賣跟「叄拾士多」的味道與口感差不多,甚至味道方面自己做的更好更香。只不過自己做花時間花心機,材料成本差不多,所以「叄拾士多」的魚肉燒賣是解鄉愁不錯的選擇,值得一試。
英國日常 🇬🇧 Snooker: The Masters 大師賽 2024
香港上星期剛剛舉行了桌球國際明星挑戰賽,鬧出大笑話後令我想起年初我也在倫敦看了《大師賽》 The Masters。 中學時已非常喜歡桌球,讀書時直播我必看足全日。英國很好,大賽BBC 都會直播而且會由初賽到決賽播足。廿年後,球壇未見有很大的更替,連旁述仍在,時間好像沒有過去; 廿年前的球手現在還在比賽,但已經沒有看到傅家俊了,相反奧蘇利雲狀態仍大勇,還贏了今年《大師賽》冠軍,創下最年長及最年輕的冠軍紀錄。 今次買是準決賽的門票,平日的比賽一樣爆滿,非常好彩地比賽正正是奧蘇利雲對Barry Hawkins。現場看桌球比賽一直都是我的心願,讀書時未有完夢,因為大賽全都不在我住的地區,要長途跋涉看比賽,門票也不易買到。轉眼廿年,估不到仍喜歡桌球,仍很想完這個夢;而且更中了二重彩,可以看到偶像 Ronnie 真人,感覺好夢幻,非常興奮非常幸運。 看演場氣氛不錯,但原來座位是很迫的,冬天還要抱著大衣,不是一個很舒適的體驗。在家中看更舒適,輕鬆,當然仍是值得一試的。門票價錢 £50 還有 cash back,相比香港那場所謂國際明星賽VIP 門票索價 $3380 ,座位視線仲要受阻,所以£50 絕對划算。 相比年青時,現在已經沒有耐性可以整天望著電視,我只會選決賽和最後一兩局。連續7-8 小時或以上看球賽簡直是匪夷所思,浪費時間,我果然是老了 🥃。
如果生病是身體給自己的訊息
如果生病是身體給自己的訊號,告訴你「他」對某些環境和食物不適應或有害,這是一個很好了解自己的過程或機會。有身心靈 YouTuber 說過當你生病時,我們的責任不止於請醫生把病治好,還要覺知地找出發病的根源或原因。
我認同自己是全世界中最需要認識及了解自己身體的人,好好照顧自己是基本責任。懂得照顧自己,生命應該會過得更舒適,所以我非常讚成給時間與耐性聆聽身體,觀察身體,記錄身體狀況。
但我又會問一個幾歲的小孩開始患上濕疹,祢又期待他如何懂得面對和解決問題?
濕疹或皮膚敏感這個問題我學了一輩子仍未敢說自己已能掌握和控制,因為它變化萬千。如果將來有測試和機器可以直接告訴我發病原因便好了。
強大的生命力: Paul Alexander
上星期一位患有小兒麻痺的男士去世,享年 78 歲,他是Paul Alexander,美國人。 Paul 於 6 歲時感染小兒麻痺症,令他頸以下的部位癱瘓,甚至不能呼吸自如。Paul 需要寄生於一個金屬容器「 Iron Lung」中協助他呼吸,不能動彈。 但Paul沒有失去生存意志,他在家中上課。Paul 除了頭是外露,全身處於 Iron Lung 之中,使他學習只能單靠記憶,但他不單考上大學,成為律師執業,更是一位作家。 當我看到Paul 的照片時很震驚,沒想過世界有這樣的事情。原來當年大約有 1000 人依靠「Iron Lung」維生,而 Paul 是今時今日依靠 Iron Lung 生存的最後一人。 Paul 的生存意志令我很震撼,換了是我,我一定不想活下去。而Paul 不單止生存下來,更努力向上,有自己的人生和事業。他真的很了不起,是一個鼓動人心的故事。 […]
英國日常 🇬🇧 日本人髮型師
在英國,理髮可能是很多人的難題,因為不想光顧本地的理髮店。男士會變成由太太代理,女士會找香港人上門剪頭髮。 二十年前在英國留學的時候,以我觀察大部份留學生都會回國才理髮,即他們從來不會在英國剪髮。 而我當時是會在英國剪髮的,甚至試過電髮,是由住在英國多年的朋友介紹,是日本人的理髮店,自此便愛上了。當年的理髮店在 London Soho B Zar Hair ,估不到廿年後仍然存在,好厲害。 時間一轉回到今天,我仍是到日本人的理髮店,不過不是 B Zar,而是一間在 Shoreditch 的理髮店 HACO。HACO 的環境很舒服,可惜價錢越來越貴了,要一段長時間才光顧。原來在倫敦也有日本髮型師可上門剪髮的,遲點試試; 也見到有韓國人的理髮店。 理髮在香港本來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沒想過在英國變成了一種困擾或需費心神的事。
對人類圖 Human Design 的看法
大約在2019-2020 左右從 Youtube 認識人類圖,直至2021 年,經同事介紹首試人類圖咨詢。同事說價錢不貴很詳細,不用見面,咨詢經 Whatsapp 錄音傳給你, 可以試試,這是我第一次的人類圖咨詢。
我一直以算命或星相的心態看待人類圖,一如以往,分析只會著眼甚麼準甚麼不準,如其他算命一樣,過了一段時間便忘記得一乾二淨,沒有深刻印象。
不過我對人類圖的好奇及興趣沒有停止,零零碎碎地搜尋有關人類圖的文章,發現那個咨詢師的內容大部份來自某本書,她只不過口述一次關於書的內容給我聽,是將一堆沒有整理,分析和綜合的資料一口氣扔給我。
不設實際的「以為」
我「以為」參觀博物館可以增廣見聞,現實是一天後已忘記 90% 的內容。以成本效益角度看,這方法效能極低,看 youtube 效果可能更好。
細心想,這是自己一廂情願,不設實際的「 以為」。參觀博物館與走馬看花差不多,在短時間內吸收大量資訊。如果看一次後便能全部記下,這需要異能「photographic memory」或「過目不忘」才能做到。每次參觀博物館過後,發現自己忘了大部份展覽內容時會感到很失望,認為自己記憶力很差,實情是自己設下了一個完全不設實際的期望,卻不知道這是個不設實際的期望。
閒話家常 🇬🇧 Marigold 洗碗膠手套 🧤
同樣是菊花牌,為何英國的菊花牌特別易穿?差不多兩個月便穿一隻,通常是穿右手。於是另一個問題又萌生,為何買手套一定要買一對,不可以買一隻? 手套破損頻繁,已到了一個非常不滿及不耐煩的情況,迫使我想試試日本製的手套效果如何。
大英博物館會員 British Museum 收穫出乎意料
如果現在才替 British Museum 改中文名,她應該會是「英國博物館」。「大英」兩個字充滿著濃濃的時代感,聯想到英國從前在世界的地位和過去。
原來大英博物館今年已經 271 歲,比美國還要老。機緣巧合下,兩年前因為很想看葛飾北齋的展覽,但門票售罄,只有會員才可參觀,因此成為了大英博物館的會員,至今已有兩年多。
起初以為一年後便不會續會,因為參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