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鍾情,近乎童話般的故事,好像只在小說才會出現的情節。近年一見鍾情好像被編劇們遺棄,因為老舊的橋段不再吸引? 在你的身上或朋友圈中,有沒有出現過一見鍾情的故事? 一見鍾情好像要受幸運之神眷顧才會遇上。若雙方同樣是一見鍾情,機率比中頭獎還要低,很多時只是一廂情願,最終失敗告吹。 而我就是那個受眷顧的人。中一時往班房的途中遇上了你,我們在同一條樓梯相遇,我往上走,你向下走,我們在轉角中遇上。就如電影情節,電光火石觸電的感覺,我當場愣住。隨即問我身邊的同學:「他是誰?」,從此你成為我上學的唯一動力。 對底我被甚麼吸引?是你的外表,你的氣質?還是純粹的感覺,可能是全部。直覺告訴我你是與眾不同,往後日子證明了我的直覺準確無誤。 我們的相遇是命中注定,那年你成為了我的英文老師。相遇那一天起我就如著了魔般瘋狂,想盡一切辦法去接近你,了解你的所有。 我每天等你開車回來,就算只是數秒的眼神接觸已令我歡喜若狂,心滿意足。你負責的學會我全都參加,任何機會我都不會錯過,目標從未如此清晰集中,一往無前。 當時瘋狂的程度不遜於Mirror 粉絲。所有同學都知道我對你的迷戀,這從不是暗戀,是大聲疾呼的瘋戀。同學們熱心地為我製造機會去接近你,回想他們每一位的幫忙至今仍令我感到很窩心,很青蔥。 可惜你偏偏是一個極力和學生保持距離的老師,你很神秘,我只知道你有一個兒子,四部車:一輛保時捷,一部 Benz C200, 一部 Civic,另一部是三菱七人車。印象中你沒有穿過重複的衫,放學你第一時間離開,每朝最遲一分鐘才出現。 你到底是誰?七年的中學生涯我苦無頭緒,關係毫無寸進。中七那年我變得焦急和恐懼,害怕一旦離開學校,便失去所有機會和理由去接近你。我向上天請求,懇求衪幫忙,我願意用生命來交換。 神應該被我煩倒了,我如願以償,而且時間剛剛好。中七將近畢業時我得了癌症,亦成了我們發展的契機。事實我一早知道身體出了問題,甚至跟當時男朋友說我相信自己患上了癌症。他的反應如聽到世上最好笑的笑話,然後說了句「黐線」。雖然我病了,但這段時間是我最開心的日子,那個病根本沒帶來甚麼的擔憂和困擾。 我們的發展從我告訴你我的脖子長了一顆核子開始,你摸一摸後面色一沉卻強裝若無其事,當時的反應我依然歷歷在目。自此我多年希望的都發生了,我們會通電話,吃飯,食煙,喝醉;沒想過可以在妳家中過夜,吃你煮的宵夜,聽你細說一切關於你的事,一切美好得如夢境。你常常對我說:「你知道嗎,你是很特別的,你是唯一的;我一直與學生保持距離,從來不會跟學生來往,何況如此親近。」這段日子中,我看過因為感情問題而流淚的你,知道只有小數人知道的秘密。 我們的相遇將邁進三十年,而我對妳的愛至今仍未改變,心深處有專屬於你的位置。到了今天我仍未找到最貼切的詞語來形容我們,或許世界尚未發明;我們之間不是男女的愛情、不是師生的情、也不是友情,近似的可能是偶像的投射,但最有可能的是來自上世的情,只是妳沒有感到已而。 三年前我們一起去唱卡拉ok, 我點了林憶蓮的「細水長流」,你低頭撥弄著電話,專心地找甚麼似的。隔了一會,你的電話播著一首歌,那就是「細水長流」的原曲: Julio Iglesias 的 Lo Mejor de Tu Vida,這首歌一直都在你的「最愛」歌單。 […]
Music Broadcast: Beatmania Series
今次分享的是比較冷門的音樂:是 Konami 在 1997 推出的街機音樂遊戲《Beatmania》( 現簡稱為「音game」) 系列,當年年紀剛剛可以去遊戲機中心,記得初次看到Beatmania 2nd version的時候對其設計和玩法感到無比新奇,加上熱愛音樂,很快便迷上了這款遊戲。 Beatmania 當年推出大受歡迎,很快成為各大遊戲機中心的鎮店之寶。很快陸續推出第三代、第四代,更由五鍵升級到七鍵的 Beatmania II DX ,移植到家用機 Playstation,Playstation 2, 還有專用的手掣。亦因為 Beatmania 開拓了一系列的音樂遊戲,如:Guitar Freak, DrumMania, Keyboardmania,Pop ‘n Music 等。 長輩時常說打機無益(我父母從沒這樣說過),浪費時間金錢。但其實不是,正是因為他們從未接觸遊戲機才會有這種看法。當年還是中學生的我,正因為 Beatmania […]
YouTube 小學雞
最近開始上載自己喜歡的音樂到YouTube,對於上載片段到 YouTube ,我絕對是初哥。看似很簡單的東西過程中原來都有很多學習的機會,沒有親身動手做是沒有可能經歷的。例如起初每天只可以上載十條片段,後來突然又沒有限制。 另外對影片的長段原來亦有限制的,要認證過去才可以上載更長的片段。 剛剛又學會了把短片分章節,沒有想過分章節原來是那樣做的。一步一步的做,一步一步的學習,感覺蠻不錯的。 一直很抗拒製作視頻,估不到因為不想浪費收藏已久的音樂,卻開始踏足了這個全新的領域,當中有很多新嘗試,有很多學習的機會。 開展了一個新平台後,發現每個view 和每個 like 都得來不易,因為身份由一個觀眾變成了Creator 。YouTube 的後台原來有很多分析資料給用家,暫時對一切都感到很新奇,好像去了一個新世界。 未來的日子會繼續上載我喜歡的音樂,因為我實在有太多CDs,希望大家可以 subscribe 我的平台,分享我喜歡的音樂。 Gelan Wandering YouTube Channel
Music Broadcast: 沙沙的雨 林憶蓮 x 倫永亮
今個星期開始,逢星期五(英國時間)將會定期上載一篇Music Broadcast ,分享我的音樂旅程。「定期」這東西 16 年來都沒有出現過在這個網站,對我來說是一個新的挑戰或嘗試,邀請大家一起見證我能堅持多久 (哈)。 小學時期已經接觸憶蓮的歌,因為家中的姐姐是憶蓮的歌迷。小六時家中有一隻《 天地野花1993情撼紅館演唱會》的 LP,當家中沒有人的時候便會偷偷拿來播放。在我身處的家庭非常重視個人物品的擁有權,你接觸,使用必須問准物品的持有人。身位一個小學生的我平常根本沒有權拿唱片來播放,只能趁沒有人的時候「偷」來播放。 當時大約 11歲左右,已經很喜歡《沒結果》及《沙沙的雨》,並只挑這兩首歌瘋狂重播,所以憶蓮演唱會中說的話我都記得滾瓜爛熟。 三十年過後,估不到我的品味完全沒變,現在仍非常喜歡這兩首歌,而且經常播放。 《沙沙的雨》是一首關於友情的歌,改編自 Neil Sedaka 的《Laughter in the Rain》。雖然《沙沙的雨》原唱是呂方,但我只愛憶蓮及倫永亮合唱的版本,因為是現場版本,兩位把歌詞演繹生動歡樂,希望你也會喜歡這首歌。 作詞:周禮茂作曲:Nell Sedaka編曲:陳澤忠/倫永亮* Ooh沙沙的雨裡有我 聽你再笑我未及舊時傻 Ooh 沙沙的雨撲你我當天想再過 你知道麼誰在敲窗 彷彿小雨輕輕的聲線親匿 多年舊相識曾陪伴一起 […]
棉花糖
你有想過棉花糖是用甚麼製造出來的? 未看《Science of Cooking》之前,我會說棉花糖是用白糖加化學物質,如塑化劑,凝固劑等造出來,是完全非天然,不健康的食物。 原來世界上是有 marshmallow plant (藥蜀葵 Althaea officinalis)的,marshmallow plant亦是製作棉花糖的材料。19 世紀的時,棉花糖是用marshmallow 根部的汁液加蛋白及糖製造而成。 據說古埃及人早於公元前 2000 年(即 5000 年前 😱)已懂得食用 marshmallow plant ,更視為非常珍貴的食品,只供貴族或供奉神明使用。同時亦有資料指古埃及人會將根部搾汁,以紓緩喉痛和咳。 第一次聽到有marshmallow plant 時真的有種 mind blowing 的感覺,腦中立刻出現了一棵樹冠長滿了棉花糖的植物 (哈)。可惜現代的棉花糖已經沒有marshmallow plant […]
Music Broadcast:金城武 《可依靠的好朋友》
Music Broadcast, 一個連我自己也遺忘了的系列,對上一篇文章已經是 2016年。(笑) 最近把沉睡了3年的CD重見天日。他們沒想過一覺醒來已經身在英國了,有些則回到他們的家鄉。 我大概有兩箱CD,本來沒打算打開它。有一天心血來潮,特別是體驗了幾年的 Streaming 音樂。起初認為 Streaming 是天堂,可以接觸海量的音樂,而且不佔地方,隨時隨地也能享受音樂。 幾年後,發現了Streaming 的問題:第一,歌曲會不知不覺地消失(下架)而不會通知你,你對歌曲完全沒有控制能力;第二,很多想聽的歌都沒有的。很多時想重溫學生時(90s-00s) 愛聽的歌,發現 Streaming 平台,甚至連 YouTube 都沒有。然後想到,為何這般傻,明明自己都擁有唱片,卻把它呆在箱子裏,然後付費給Streaming 平台,根本是一種浪費及不尊重。於是便萌生將唱片重見天日,展開偉大工程,將它們全轉做 mp3。再把特別及稀有的唱碟上載到 YouTube 跟大家分享。我已開始陸續上載,歡迎 subscribe 我的YouTube頻道。 打響頭炮是金城武 《可依靠的好朋友》。近十年都沒有聽到他的消息,間中會想不知他現在怎樣?剛剛從 wiki 看到,他現在才是 50 […]
找到了理想的人類圖分析師
早前提及找到了近乎我理想的人類圖分析師,剛剛把報告看完,可以跟大家分享了。 在這裡先姑隱其名,若大家想要他的聯絡,可以留言給我。 看完62頁的報告書後,以下是我認為他與其他分析師不同的地方: 1. 不只服務,而是有願景的分析師: 「讓人類圖成為人生必需品,每個人都活出獨特的自己!」 這一句完全敲中了我近來經常提倡的想法:「認識真正的自己」。不像其他分析師只把你的人類圖讀一遍,而是告訴你他們的願景,為何要看人類圖,如何借人類圖了解自己,然後活出自己。所以今次的分析書很有個人風格,別樹一幟。 2. 宏觀分析,找出重點 他不像一般的分析師逐一把每個亮起來的閘門及其定義讀一遍,而是從海量的數據中,告訴你最重要的資料並集中解釋,這對人類圖不了解或沒有深入認識的人非常重要及有幫助。 今次的分析師用了很大篇幅解釋「輪迴交叉」及星體位置(太陽,月亮)及小數點後數字的意思及重要性,其他分析師很少這樣做,但偏偏(根據今次的分析師)這是非常重要的資訊。在我的經驗中,分析師們都輕輕帶過甚至不提「輪迴交叉」的意思及其意義,而大部分都不會觸及人類圖中星相的部分,所以今次的分析師令我印象深刻,並得到其他分析師不會給你的資訊。 3. 用心鋪陳,每部份設小測驗幫助讀者理解 閱讀報告的過程中,不斷感受到作者設計報告的心思及當中付出的心血。更因為這份心思令我想及會不同重看這份報告,務求把每個角落的營份吸收。報告中每節設有小測驗,簡單幾個問題或填充題讓讀者掌握重點。 4. 按你的人類圖,提供賺錢方法建議 相信全世界的分析師都不會提供的資訊。今次的分析師歸納了人類圖的內容和特性,總給出適合我的賺錢方法。這也是我之前提及我認為一位理想的分析師要有的條件:就是有歸納的能力,而不是如將字典的內容讀一次給你聽便算。今次的分析師便達到了我的要求,我需要是分析師的意見及「分析」,是一種經過大腦的反芻,屬於他的見解。 今次報告的收費為港幣 820, 我認為是合理及物有所值。我會把報告反複重讀,如有其他有用資訊,再和大家分享。若想索取這位分析師的資料可留言給我。
濕疹推理員
在這裡提及濕疹已經不知是第幾次了。 在英國,濕疹比香港好很多了,但最近我發現它以不同的方式回歸,或許這不是濕疹,說是皮膚過敏更準確。 較以前的模式不同,現在變了大達疹,暗啡,不紅的。有時會癢,癢的方式又跟濕疹不同,不會有水,不易損。我看過皮膚科醫生,他也不能準確地指出是甚麼,他唯有說是蕁痲疹,但完全不像。 前兩天,肚皮又出疹子了,每一次我都試找出發病原因,不停推理,驗證;推理,驗證,無限輪迴。 試過戒一星期咖啡便康復,但下一次便沒用;試過食蘋果有幫助,下一次又沒有。每次都會想,是我吃錯甚麼嗎?然後不停回想吃過甚麼,誰是最大嫌疑犯。可惜總不能確定致敏源,真的很累! 今天在Facebook 看了一條狗狗的片段。狗狗瘦骨嶙峋,用皮包骨來形容沒有誇張。狗狗遇到很有愛心的主人,主人每天悉心照顧餵飼,可惜狗狗不但沒有肥起來,有一天更停止進食。 主人帶狗狗看獸醫,報告顯示一切健康正常,獸醫也找不出原因。主人眼見狗狗受苦,決定和狗狗做喜歡的事後,一星期後把牠安樂死。 就在預約好安樂死的前幾天,突然收到獸醫的電話,獸醫說狗狗可能患有很罕見的肉類敏感,建議主人把狗狗的食物轉成素食,結果狗狗便康復了! 原來狗狗根本就沒有病,只是食物過敏,差點連命都沒了。想想也荒謬,因為食物敏感差點斷送生命,聽起來又好匪夷所思。再想想,我和狗狗很相似,只是我還未能找出源因,繼續受苦。
舊信件
求學時與同學的書信和相片我一直珍而重之,保存了超過二十年,間中會翻看然後喚起很多回憶與片段,內心湧上一般暖流,臉上掛著微笑。同時我很喜歡看到手寫字,這就好像是人的一部分,看到字跡如看到人,有質感,有溫度。 到了今天,還有人會書信嗎?我甚至懷疑大部分人很久沒寫字了。 近日,有種強烈感覺,不想擁有多餘的東西。結果丟掉所有信件及生日咭,不想保留了。昨天花了一整天撕毀信件,順道重看一次。很多內容都忘了,甚至信中的人我也搞不清楚是誰。再次翻看信件,沒有了以前的撼動,沒有了惜日的珍惜,亦沒有留戀。相反我覺得信的內容很無聊,其中一個同學特別愛說別人的是非,然後補充一句「不要告訴其他人」,你是我的好朋友,friendship forever。另一同學很喜歡讚美自己、另一個同學的內容大部分是虛構出來的。 年紀越大越來越無情,再次翻看信件完全沒有感覺了,甚至棄掉一箱信件後感覺一身輕。信件在撕掉前我都拍了照,日後要翻看也方便。 信件中的同學超過一半已經沒有聯絡,甚至已經離世了。今天跟一位老人家通電話,他八十歲,近日開始因為腰痛不能走路,外出要坐輪椅。突然感到很感慨,這就是人生嗎?自主與活動能力越來越低,大部份時間在家中,一天一天過去,直至死亡。
雪卵
大約兩年前一位台灣朋友到英國雪卵順道住在我的家。她單身,現居新加坡,當時38歲。 問起她為何千里迢迢要到英國,她說在新加坡要結婚人士才可以雪卵;台灣好像也是,結果唯有到英國做。她說仍希望有自己的小朋友,她說想有自己的「lecacy」流傳後世。 我聽了後有點震驚,一方面我沒有想過她會有這種想法,我眼中的她很獨立,事業放第一位,家庭觀念不重;第二是我不認為我們的基因比其他人重要或優良,值得或需要特意留存下去。這件事讓我對她有了新一層的認識,原來某部份的她很傳統,這為我的思想帶來了衝擊。 我一直都偏向優生,亦認為現時人口過多,攫取過多地球資源,所以沒有生小朋友的想法,亦不認為現世是一個良好的環境,亦不看好未來。 與其用一條生命純粹滿足個人的慾望,留下文字不是更有意義和價值嗎? 另一個來自我同事的故事,他已有一個女兒,隔了很多年後他與太太有了第二個小孩。閒聊間我們問他為何隔了那麼長的時間才有第二個小孩,他說他們一直都沒有打算生第二個小朋友。 他說他有一個弟弟到現在也沒有結婚,他希望子女長大後連叔叔一併照顧; 若只由大女一人照顧會很吃力,所以相隔數年後便決定多生一個分擔。我聽了後同樣感到很驚訝同時超越了我的認知,我沒有想過這是生小朋友的原因。如果我是他們第二名孩子並知道自己來到人世的原因是這樣我會很難受。 換個想法,如果將撫養一名小孩的金錢儲起來並投資,騰出來的時間,效果應該不遜於製造一個人出來而且風險更低。因為人是獨立個體,有獨立思考並不受任何人控制。你期望養兒防老,我更覺得是一廂情願。 我不反對生小孩,但純粹為了晚年有人照顧,我就不敢苟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