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長期讀者必定知道我經常分享有關濕疹的文章,甚至有濕疹的專頁。對於濕疹或皮膚敏感的話題的確是無窮無盡,原因是到目前為止仍未有根治濕疹或皮膚過敏的方法,相反受濕疹困擾的人卻越來越多。 最常聽到濕疹與免疫系統有關,但我們對自己的免疫系統又有甚麼可以做呢?我一直認為這是一個天生或DNA的問題,所以無法解決,亦沒有甚麼大改變可做。 不過最近看了一本關於營養的書:《Science of Nutrition》,給我一個最未接觸及嘗試的領域。腸道健康是近年發展迅速的題目,多得科技的發展,人類更加了解消化系統的角色並發現它比我們想像中重要,甚至被喻為第二個大腦。 被稱為第二個大腦皆因科學家發現大腦及消化系統之間有一條專屬的溝通網路,很多大腦的訊息及指令,是由消化系統直達大腦。科學家發現消化系統不只掌管消化那麼簡單,約70% 的免疫細胞居住在我們的腸道中,腸道的生態與我們的免疫系統及精神健康息息相關。到目前為止,我們對消化系統的認知仍是冰山一角,相信進展會非常迅速,絕對是需要緊貼的題目。 腸道益生菌與濕疹 相信大家都聽過益生菌 Probiotics (Microbiome),科學家發現敏感與腸道中的Microbiome 數量和種類有莫大的關連。很多敏感及炎症是因為腸壁太薄及破損,令腸道的物質進入身體其他位置導致發炎及過敏的狀況,所以關鍵在於鞏固腸壁,建立穩固的圍牆。 研究指出不同益生菌有不同的功能,例如某些菌會令人有飽肚的感覺,一些癡肥人士因為身體內缺乏了某種細菌導致他們經常感到肚餓,縱然試過不同的減肥方法終告失敗甚至比原本更肥。 最緊要是多樣性 科學家指出重點是生物多樣性,而不是集中於某種益生菌,因為菌種之間會互相競爭霸地盤,所以我們不能助長一菌獨大,令其他菌失去生存空間。如上提及,不同菌有不同功能,但目前科學家同益生菌種類的認知仍非常有限,因為很多品種一旦離開腸道便死亡,要研究他們有一定的難度。第二是現代的飲食習慣已被產品工業化,有大量的 processed food ,很多以前 (例如石器時代或19世紀前)在我們祖先身上存在的益生菌,在現今已經消失,所以你會發現市面的益生菌保健產品來來去去都是某幾個菌種,而我們不應只攝取某幾種益生菌令生態失衡,因此食Probiotic Supplement 要好小心。 天然攝取益生菌 發酵食物如泡菜、納豆、麵豉、芝士等都含有益生菌,已有不少文章指出納豆對濕疹及發炎很有效,所以我最近也開始吃納豆了。 除了多樣化,也要養菌! 幻想腸道內的益生菌是我們的寵物,益生菌需要進食去維持生命,而他們的食糧就是 Prebiotics (益生元),簡單可理解為纖維。植物如生果蔬菜、果仁、穀物都含有益生元。理論是植物中的 Resistant […]
免費秘技!看 YouTube 沒有廣告
前幾篇文章分享過試用兩個月YouTube Premium 的感受,剛剛試用完結了,回到要看廣告的地獄。頭一兩天真的很不慣,天啊,為什麼那麼多廣告,真的有點想回去 Premium 了。 極巧合,今天看了一條 YouTube 片教如何不用看廣告,而且沒有風險亦不是Ad Blocker。聽了後立刻試,it works!!!!!! 方法超超超簡單,但前提你要有VPN 帳戶! 因為我一直有用 VPN ,所以這個方法對於我來說是零成本,頓時覺得 付 VPN 的費用很值得! 首先這個絕對不是廣告,而我認為這個方法真的超好,所以要分享給大家,而這個方法就是⋯⋯ 只要你 set VPN 到澳門 或 Albania 便不會看到廣告,超正! 重申這不是廣告,只是剛巧我是 surfshark […]
Music Broadcast : Dick Lee
想起憶蓮除了會聯想到倫永亮外,還會聯想到 Dick Lee,也因為憶蓮,我很早便認識 Dick Lee 這位歌手或創作人。追索起來應該是 1991 年憶蓮的《意亂情迷演唱會》中 Dick Lee 的演出令人眼前一亮。印象最深刻是Dick Lee 與憶蓮合唱《情人的眼淚》及在《心野夜》中 Rap的演出。 他的風格與形象在當時香港樂壇及華人歌手中絕無僅有,唱歌亦非常有魅力和有感情,令人耳目一新取得注目。 來自星加坡的 Dick Lee 出道愈半世紀,給人陰柔及時尚的形象,是八、九十年代的另類。雖然Dick Lee 在香港幕前最終沒有得到廣大的關注及為人熟識,或多或少他不是主流的類型。在幕後,他創作了很多首膾灸人口的作品,包括張國榮的《追》、張學友的《愛是永恆》及我非常喜愛的《沒結果》和關淑怡的《逝去的傳奇》等。 如今回看 90 年代的 Dick Lee 才懂得欣賞他當時是走得那麼前、時尚及具藝術氣息,是極具才華的音樂家,當年香港人都走寶了。 […]
說真話的自責
近日被親戚的小孩弄得非常困擾,原因是他們異常地沒家教。事源由他們今年初在我家住了十天,上一次住了 3 天,大家都過得很高興,結果今次趁假期就住久一點。 小孩一個十一歲,一個七歲都是男生。他們是我遇過人生中最無禮貌最無家教的小孩,例如不會叫人,不會說謝謝;吃飯後座位桌面地上佈滿食物碎屑、狠吞虎嚥、沒首尾等等。基本上小時候父母教我不要做的都出現在他們身上。重點是你糾正他,第二天好像失憶一樣無限輪迴。去到第八天我已經有點失控,恨不得他們快點離開,當他們離去後簡直如釋重負。 8 個月後,他們一家到我家吃飯,短短一小時,年初的事一湧而來,他們不但沒有改善,而且變本加厲,小孩不會叫人不特止,就連我的名字也想了好久😭,我們明明一個月前才見過面,小朋友的記性不是很好嗎? 今次短短的相聚困擾了我一星期,因為我很憤怒。憤怒是親戚們為何沒有好好教導小孩;憤怒是何以讓孩子如野人一樣惹人討厭。上一次見事態嚴重已跟父母說了我認為不對的地方,希望他們趁孩子尚小還能管教,不過他們好像沒有認同嚴重性,甚至說他們鄰居的小孩比他們更甚。 若有人跟我說同一番話,我會感到很丟臉及無地自容,不能接受我家的小孩會惹人討厭(這是很難發生的事)!事實當然沒有這樣,今次我的憤怒無法宣洩之餘,甚至不斷懷疑自己的情緒及看法。 質疑1: 人家的小孩,怎教是他們的事,關你甚麼事? 就是關我事,因為他們影響到我,而且我認為是不對,父母是我的親人,我不是有責任告訴他們嗎?當然我也有我的界線,對我來說也很難說出口,但為了孩子的福祉,硬著頭皮也要說,不過只會說一次。 經歷了最近的事後,解決方法是唯有不要接觸他們的孩子(雖然我認為這是很反智的做法),但我想不到其他辦法,否則難苦的是自己。 質疑2: 我應否把我的觀察及不滿說出來? 小孩的題目很敏感,特別是說人家孩子的不是,可引起軒然大波及埋下心病。但明明是說真話,是出於好意,膽怯內疚的為何是自己?當刻我發現原來說真話原來真的不易,是需要很多考量和勇氣。回想還是小孩時反而沒有那麼複雜,直接很多。
Music Broadcast : 劇場版
回顧 8、90年代香港的流行音樂,不得不提「劇場版」,當中最為人熟悉一定是那條濕滑的司機及粗心大意的公路 (笑)。 所謂劇情版亦可說成歌曲中加入聲音演繹,很多時劇場版是廣播劇或電視劇的延伸。一首出色的劇場版能將一首歌變得立體有意境,讓歌詞如電影般呈現在聽眾的腦海並置身其中。 要數劇場版經典之作一定是俞琤獨白,曾路得主唱的《天各一方》及鄭丹瑞獨白張麗瑾主唱的《留給最愛的說話》。 出色的劇本和演繹除畫龍點睛外更可將歌曲起死回生,就如鄭伊健的 《感覺我遇見》,若不是有劇場版的加持,平平無奇的歌曲,多得編劇陳慶嘉和林珊珊的出色演繹,完全將作品昇華,數十年後再聽或無論何時再聽,畫面依舊清晰且同樣令人會心微笑。 較近年出色的劇場版還有憶蓮與張國榮演繹的《赤裸的秘密》,更因為哥哥的離開,每次聽到他的獨白,他就好像在身傍對我說話一樣。加上劇情內容,每次聽起來都特別揪心。 劇場版令人清晰記下的不單是歌聲,而是演繹的故事,並令歌曲成為經典。原來一把動人的聲線有這麼強大的力量,這令我想起當年商業二台的 DJ 郭靜。雖然她離開電台多年,我依然會想起她,記掛著她的聲音和語調。她總是給人一種很舒服,溫暖的感覺,有點像憶蓮的歌曲。 當年她主持星期一至五的黃昏節目「不一樣的黃昏」,她的聲音做黃昏節目簡直是最佳配搭。節目雖然以播歌為主,歌與歌之間夾雜一兩句時令人安慰,時發人心省的說話,每次聽完節目,內心總是滿滿的,如喝了一碗暖呼呼的心靈雞湯。雖然電台節目沒有畫面,但每次回想,都會看到一道溫暖的金光,是黃昏的氣息。 ————- Music Broadcast 逢星期五更新,談談那些年我聽過的音樂,或許亦勾起你的某些回憶,歡迎 Follow 我的Blog 及 YouTube channel。
最近讀甚麼 : 《Man’s searching for meaning》Viktor Frankl
最近一連看了兩本關於人生意義的書:一本是 The Middle Passage: From Misery to Meaning in Mid-Life (Studies in Jungian Psychology by Jungian Analysts) by James Hollis,90年代出版,最近出了中文譯本; 另一本是今次要說的 Viktor Frankl 的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The classic tribute […]
Music Broadcast: 八、九十年代Remix ,改編歌瘋朝
過去一個月不停整理舊唱片,讓我再次發現了一個香港樂壇8、90 年代的現象。那個年代的唱片很喜歡把同一首歌製作很多不同的remix版本,同時很喜歡將同一首歌配上國語及廣東詞,一曲兩用。 我非常討厭這樣的做法,好像被騙了,同時亦有湊歌之嫌; 縱然有眾多的混音版本,最終仍是原版最好聽。有時還會出一隻全混音大碟,例如郭富城的《浪漫鐵幕動感新誘惑》專輯,同一首歌有兩個不同的混音版本,重點是兩個版本都差不多。當時誤打誤撞被唱片的設計吸引了,而且還是限量版,結果聽了一次後便不想再聽了。這個現象踏入千禧年後便消失,同時香港歌手亦很少出全國語的專輯。 另一個現象就是改編歌,有很多好聽的及非常流行的歌都是改編歌,一般來自英文或日本歌。我發現很多喜歡的歌都是英文歌改編,也因為改編歌令我認識了很多外國的歌手,如葉德嫻的 《輕輕嘆》(Dr. Hook – Sexy Eyes) 、《不再分離》( Patti Austin – Say you love me) 及《好東西》(Sade- Hang on to your love),更令我喜歡了英國歌手 Sade,可惜當我發現時她已經歸隱了。 當年商業電台叱咤 903為了鼓勵本地創作,推動了只播香港創作的運動,當時引起很大的迴響,同時亦有很大的反對聲音。的確,這場運動喚醒了聽眾及業界對本地創作的重視,改編歌曲的數目銳減,本地創作的音樂慢慢茁壯成長。多年過後,可見叱咤 903當年的前瞻性及對本地樂壇及創做孕育新人的發展有長遠及偉大的貢獻。 […]
The last resort : The Sarco – 無需藥物及協助的安樂死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認為世界是在盲目求生的意志下形成,生存只是遵從自然界的法則而已。這種盲目的意志而產生的紛爭痛苦永遠都會持續下去,社會全體不論怎樣變化一都不可能減輕個人的痛苦,這種思想稱為「悲觀主義」。 他說這種盲目的意志暫時逃離的方法就是沉浸於藝術中,為了得到徹底的逃離,就只能藉由同情他人及和他人共享痛苦,又或者由佛教解脫。 (出處:田中正人《哲學超圖解》) ——- 每個人無法控制出生是肯定的,而社會灌輸給我們的觀念是死亡也無法控制,自殺不乎合道德觀,但為何人的自由權利要被第三者或社會觀念限制? 當社會開始接受人應該擁有結束個人生命的權利後,人道結束生命的方法才能得以發展,提供低痛苦的方法,取代及改善目前可怕的自殺方式如:跳樓、上吊、燒碳等。 相信有一天自殺的權利將得到更公開、更廣泛的討論和接受與發展。先不說自殺的權利,就連安樂死的權利目前只有少數國家是合法的。 ——– 現時也有倡議 Right to Die 的組織,其中一個瑞士組織 The Last Resort 公佈,自助式安樂死膠囊 Sarco 已可在瑞士使用,使用者可自行結束生命,而且收費低廉。 The Last Resort 於2019 年在威尼斯設計節展出 Sarco 膠囊艙,這款膠囊艙採用3D 打印技術製作。透過注入液化氮 (nitrogen) […]
Music Broadcast:Elaine Liu 香港首位爵士女歌手
從小便喜歡爵士樂, 直至18、9歲時,有了較大的自由度及遇上同樣喜歡爵士樂的朋友後,便開始找尋香港有爵士音樂演出的地方。 2000 年間香港的夜生活仍是多姿多彩五光十色,週末蘭桂坊的繁華盡顯國際城市的盛況。當時人聲鼎沸的熱鬧場面仍記憶猶新,充滿著自由開放機會處處的氣味。當年在香港島想欣賞現場爵士樂可到中環 California Tower 的 The Jazz Bar & Cafe (大廈已重建及結業)、Fringe Club 藝穗會及後期的Blue Door (已結業),Blue Door 較本地,如二樓後座的風格。 我常去藝穗會,喜歡那裡的熱鬧輕鬆氣氛及收費相對便宜。當年週末的藝穗會每逢週末晚上必人頭湧湧,我就是從這裡認識 Elaine Liu (廖綺玲)及她的爵士樂隊 Saturday Night Jazz Orchestra,每月其中一個星期六便有她們的演出。如要看演出,要先在大堂購票,印象是大約港幣180 左右,包一杯含酒精飲品;約十時左右開始,分兩節,中間有休息時間,11時半完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