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lture / Daily bits / something to remember / 香港好去處 / 香港屋村

屋邨回憶

Posted on:

正在閱讀<我們都在蘇屋邨長大> ISBN 978-962-8930-36-4, 喚起了很多以往在屋邨生活的回憶。 自己未曾在蘇屋邨居住, 但去年初次踏足蘇屋邨已經有很強烈的感覺。可惜第一次接觸便知道她要被拆卸了,於是我靜待好天氣到蘇屋邨拍照及感受這片地方。這裡給我很寧靜,平靜, 舒適的感覺。而且這裡有很充足的空間感, 在這裡我感到很安心,很平靜,我喜歡這裡。 初時我喜歡這裡全是基於感覺的,完全是沒有任何事件去支持。我喜歡這裡全是因為這裡的環境。後來在書店看到了這本書, 當中提及整個邨的歷史,建築背景等等,讓我更加明白我為何那麼喜歡這裡。 我對屋邨有一份很深厚的情義結,這份感覺被放大的原因是面對現今居住環境質素每況越下,但價格卻不斷上升,成為了一個投資工具多於是讓人安居樂業的產物。 縮水樓,實用率創新低等等,單位設計完全沒有由人本出發,最令人費解的是人民願意將自已辛辛苦苦工作努力的錢去換取這些低劣的建築,以致這個惡劣的情況可以斷續下去什至更差。 閱讀<蘇屋>一書, 最令人回味是鄰里關係。書中居民的訪問, 全有提及。我自已在華富邨長大, 事實與蘇屋邨的居民很相似。鄰居關係很好, 大家都開著門,所以特別通風,夏天的時候不用開風扇,而且那種風是很舒服的。基本上聽到鐵閘聲便會知道是那家回來,出門等等。 書中提及鄰居常分享食物, 那我才想起我家也是一樣。媽媽煮了一些特別的食物就會叫我拿去給鄰居郭太。因為我是全家最小的, 所以跑腿的角色全都由我來當,當然我完全不介意。那時到別人家不會感到突兀,就是很自然的事。吃了晚飯也會到鄰居的家聊天,或是他們會走到「冷行」散步,吹吹風,聊聊天。相比之下,當時大家的關係都很自然;但現在的私人樓房,大家都好像有一道很堅固的牆,打招呼已經是很好了。 另外還記起了流動小販,推著車子在各層叫賣, 聽到聲音漸近便會打開門示意幫襯。 我印象的有白糖糕,水晶糕入面有芝麻容的; 有賣鹵水鴨腎,那個真的很好吃,忘了賣多少錢; 除了吃還有收賣爛銅爛鐵,磨刀等等。 在華富邨的單位是向海的,下面是瀑布灣公園。所以沒有一個單位的景色會被阻擋。單位望出是180度的海景,一望無際。日落對於我們來說不需要特別去看,因為每天只要探頭到露台便會看到。最愛是打風的時候, 看到白頭浪, 天空變成了紫色,很有意境。我最愛的活動是下午三至四是, 一個人躺在露台享受陽光,微風,聽著收音機,真是人生的最大享受, […]

Daily bits / 香港屋村

我愛香港

Posted on:

香港電影<歲月神偷>首獲得柏林影展「新世代」最佳影片水晶熊獎。今天導演凱旋回歸, 舉行記者招待會。監製張婉婷及羅啟銳分享獲獎的同時不忘提出政府漠視保護歷史建築的情況。張婉婷說道:「在香港已經很難取景了,因為完全找不到舊建築。我們若是再找不到,便要到馬來西亞或廣州。你說是否很荒謬?拍有關香港的電影,但不能在香港取景。」。對,這真的很荒謬, 拜香港政府精英們的腦袋所賜。很感激羅啟銳不忘建議香港政府保留永利街。他說:「香港是一個沒有歷史的地方,香港政府什至是毀歷史。」 香港重建局回應羅導演的索求,說他們會”考慮“ 及保留結構較完整的一兩橦在廈, 附近的其他在大廈都會拆卸, 重建為”仿“ 60年代的建築物。 Come on, 點解講極都唔明。依家係叫你保留, 唔係叫你’仿建‘。真的建築物根本不可與仿建相題並論。你們都在香港成長, 難道你們對這裡一點感情也沒有?我們不斷要求你保留歷史建築物, 就是因為我們太愛香港。你們這樣做就等於不停拔根,不停拿掉我們的回憶。 我不停到舊式屋村拍照, 是因為它們不斷被移掉,其實是很害怕,怕不及時全都把它們拍下,有一天它們都不見了。 不少屋村如牛頭角下村一個 一個地消失。 縱然無數的市民說捨不得,不要,反對, 聲音從來沒有聽到。從早前的牛頭角下村, 到今日的菜田村, 再到未來的永利街。 我們不要一個個重建的商場, 請你們用心愛你們的家,香港。

香港屋村

大坑西村, 南山村

Posted on:

大坑西村, 南山村位於又一城, 城市大學附近。  南山村屬於舊形屋村, 低密度,空間感充足, 每座大約樓高9層。可愛的地方是 南山村還保留著舊形屋村的面貌與味道,大排檔,還有很多傳統的店鋪 ,當然要重溫一下當年的風味。士多還保留著70, 80 年代的設計, 例如那些綠色階磚, 店鋪的名稱如“辦管” 等。 眼見現在香港政府大興土本, 動輒推倒富有歷史回憶的建築, 重建成那些密密麻麻,沒有心思的高樓大廈。南山村算是沒有太大轉變的屋村。對於在屋村長大的我, 只能不停找尋未被推倒的屋村,回憶過往令人嚮往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