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8年沒見了,她是我的⋯⋯,朋友不足以形容她。她是我的Mentor,她曾經是我人生的追隨,我每天上學的動力,返學是為了見她一面。當年她是我快樂的泉源,到了今天及以後,她是我心裡及人生很大的一部份。 2013年打後,妳三番四次地漠視我見面的要求,頭五六年我會心如刀割,因為我不明何故,到底發生了甚麼事?每次妳都說很忙,各式各樣的藉口。其實也只不過是一年見一次面,再忙又抽不出一小時的時間?我不懂。 年復年,原來我要那麼長時間才能放下,才能不傷心,才能不強求。五年後,我再沒要求見面;調整心態,順其自然,然後才明白因為我很愛妳,所以我尊重妳的選擇與決定,妳這樣做一定有妳的原因,我就等著,那怕上次已是我們最後的一次。中間出現過信任危機,懷疑妳是嫌棄我還是怎樣,不要和我做朋友了。 直至再重逢,真相大白,我才發現自己是多無用,更因懷疑妳而感到內疚。 2021 年,8 年後我們再重聚。多年後再見的晚上,我早到了。等待的過程浮現了很多情緒,有興奮、有幻想、有害怕、有期待、有戰戰兢兢,這些感覺反而令我很興奮很新鮮,我很久已經沒有經歷過這些感覺了。各式各樣的幻想在等候妳的時候湧現,幻想妳變得我無法認出,幻想我們再碰面時彼此變得陌生尷尬,話題欠奉。 一見面,第一個感覺是歲月為我倆帶來的痕跡,大家都老了,禁不住要相擁,那一刻需要觸感上的滿足。但除此之外,我所有的幻想都沒有出現,彼此的感覺就如昨天。 今次的重聚給我從來沒有過的肯定,是彼此愛與感情的肯定。當初令我們走在一起的基石,彼此共同的喜好到今天仍然存在,卻要分離再重聚我才可發現。 你曾經是我努力追求與模仿的對象,在你身上我汲取了很多特質變成了今天的我。估不到廿十年、三十年過後,你繼續為我人生上了保貴的一課,一次的領悟,我真的很愛妳!
SMILE 矯視手術過程與效果分享
去年 11月清潔鏡片時眼鏡突然斷開兩截,令我決定做矯視手術。配一副眼鏡需要幾千元,配副後備眼鏡又幾千,加起來不是一個小數目。長遠計,配多幾副眼鏡可能跟做手術差不多,但手術會帶來方便; 加上年紀再大點時會有老花,到時配鏡片的價錢不可小覷。 搜集資料過後,得知有種叫 Smile 的新技術,傷口更細、手術後不良反應更少、康復時間更快。 手術前 找了一個眼科醫生朋友幫我做手術。剛巧他在眼科專科中心 HKOA 診症,結果便去了那裡做手術。 第一次會面 預約首次會面時,護士註明見醫生前一星期不能戴穩形眼鏡,以確保量度弧度時的準繩度。 到達診所,先由視光師驗眼,檢查度數、找出慣用眼 (Dominant eye)、量度眼球弧度及角膜厚度、放大瞳孔驗眼底,然後醫生判斷是否適合接受矯視手術,過程花了差不多過多小時。 醫生說我的角膜夠厚,可以進行Smile 激光矯視。而我的近視不算深 (右眼:325 近視,200 散光 / 左眼 (慣用眼):275 近視,250 散光),他也推薦我做 Smile。另外,我的年紀接近40歲,醫生建議我一隻眼保留一定近視度數,日後有老花都未必需要戴眼鏡。視光師會模擬一次建議保留的度數,讓你感受一下能否接受。(事實在那麼短時間及檢查室內是無法合理地判斷地建議度數是否合適的) 手術當日 話明速戰速決,約了三日後做手術。醫生開了一支眼藥水,手術前三日開始滴 […]
四十歲玩暗戀
暗戀是年青的專利,當人到中年仍能暗戀,簡直如中頭獎般夢幻,叫人興奮又難以置信。 人過半百,對世事就好像長了厚厚的繭,甚麼都觸不到癢處。但當你遇到一個人,能令你朝思暮想,牽腸掛肚,大獻殷勤,反而感覺好幸運很青蔥同時卻很想取笑自已。此外亦多了一份珍惜,因為深知來得不易! 著眼再不是能否開花結果,而是享受每個荳芽夢般的點滴。一邊重拾遺忘已久初戀般的好奇與戰戰兢兢,但現實是飽歷風霜的情場老手,熱情碰上冰冷,陌生遇上熟悉,是新產物。 成長後,多了年青時沒有的耐性,到底我們能走多遠,就看命運如何安排,take it easy & enjoy!原來暗戀可以很高興,最終能否一起不緊要,現在感到是無限感恩。
離開香港的原因與想法
2021 年差不多過了三分之二,今年對我,甚至對很多香港人來說是瘋狂的一年,世界好像上下倒轉了; 對我來說亦是非常關鍵,重要的一年。 今年幾乎沒有新 post ,原因是一連串的大事發生了,無暇去寫post。對於今年所發生的一切 (到目前為止),不禁聯想到風水命理,懷疑自己是否犯大歲還是到了甚麼轉運之年,因為太多大事及巨變堆在一起發生,令人難以置信。 感覺就好像被一襲無休止的巨浪捲上,把我推向未知的地方,亦未見有平靜下來的跡象。在巨浪中,我無力控制,只能隨浪漂浮。 選擇離開有很多原因,而我或許跟大部份人有點不同。大部份人都是以走難式遷往英國,不少人甚至從未踏足英國。而我卻是一直想到英國生活,只是沒身份能力(移民英國的條件有多高!)。 5+1 黃金機會 BNO 5+1 簡直是一個賣大包移英的黃金機會,基本上是沒有要求可言,那為何不把握這個機會。雖然我從英國回港都近15年,當初很想留英的心已減退,但打從心裡我是知道比起香港,英國的生活環境、氣候及文化更適合自己。加上 5+1 這個措施不知會推行多久,因利成便,又或是機緣巧合,在很短的時間便行動了。 香港前景 第二個離開香港的原因是考慮到香港目前與前景。大約在2016開始,我喪失了對生活或者對事業的期盼或追求。還記得畢業頭十年,雖稱不上雄心壯志,但對事業都有明確目標及大概時間表與藍圖,便倚靠著這份動力一直進發。 時光飛逝,在職場及生活累積了若干經驗,很多一直以為的信念逐一被打破,例如以為有能者居之,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等價值觀。 久而久之,人生失去了動力、失去了方向。 工作除了錢外,不知還得到甚麼。日過日,行屍走肉,一潭死水。 以往力爭上游,希望可以住到理想居所。結果工作一直升遷,租金也一同上升。但租金的升幅(物價也是)根本遠超人工的升幅。最難以置信是現在畢業生的人工跟我當年畢業的人工差不多,甚至還要低,但物價卻如火速上升,香港到底發生了甚麼事。 香港樓價最荒謬,但最荒謬是大部份人仍好像執到寶,完全不認為有問題或不合理。 生活不知不覺間失去希望,失去追求,因為無論你如何努力都是徒然。最近跟二十多歲同事聊天,她覺得人生沒有希望。我聽了後心很酸,這個年紀應該是滿有理想,對人生充滿希望。但我完全明白,她們發展的機會比任何一個年代都少,外資公司在香港亦愈來愈少,發展空間越來越窄。 既然機會來了,為何不給自己一個機會,離開枯燥絕望的生活。 共產黨。獨裁政權。活在恐懼當中 2019年反送中、國安法、傑斯、譚得志被捕非法關押近一年,還有強行凍結蘋果日報資金等等等等,太多不合理不合法的事接踵發生。由內到外體制崩壞,未來會變成怎樣,不難想像。 若我仍在香港,我會猶豫我這樣說會不會有麻煩。這種自我審查及文革式舉報大約在大半年前出現,現在外出和朋友吃飯,當論及時事政局,他們都自然地壓低嗓子,彷彿在說秘密一樣,因為怕被人舉報。 […]
休業三年
不經不覺離開全職工作已經三年了,時間過得從未如此的快。 這三年,我好像在接受治療一樣,許多一直未被發現與正視的心理及性格問題,這些時間與空間讓我慢下來、靜下來、沉澱下來,讓問題浮現於眼前,來一次清洗,調整。 對世界、社會、工作亦有了屬於自己的看法,終於從被灌輸的觀念與現實情況的混沌逃走出來,構建一套自己認為正確及相信的價值觀、世界觀。 借佛教的「本來無一物」,世界本來就沒有公司、朝9晚5, 筍工、苦工,這都是「人」去「造」出來的。而世界上只有一個我,你的「筍工」,不一定是我認同的「筍工」。所以社會主流的觀念未必正確,亦未必適合「你」。所以要停下來,先找回自己,與心重新連結,再理順重新出發。 工作十個年頭,原來真是會迷失的,特別是我這些沒有堅定方向的人,認為畢業後投身社會,打份寫字樓工然後退休是理所當然的事。 當你走進「工作」這個體系後,自己便變得好渺小,大部份的事都不由你控制:上班時間、食飯時間、假期數目,甚至工作的內容都是由公司安排給你。明明見工時做Event ,隔了幾年被掉去處理投訴,你有的選擇只有兩個「做」或「辭職」。 在這個自由度極低的環境下,當大部份人都好像沒有問題地在這體制下獻出自己大部份的時間 ,我發現原來自己的時間那麼「便宜」。 在香港,休業的想法不是一種大路,被大眾接受概念。在樣樣講錢以搵食為大前提的地方,這種想法根本走不到大眾的耳裡。我不是說不停地搵食搵錢一定有問題,可能很多人都適合這個模式;我想帶出的是,在主流的想法以外,能否有其他可能性呢?畢竟沒有人是一樣的,為何大部人卻在同一個制度下生活而沒有問題? 事實我亦沒有安排這個休業,只是天時地利人和配合所有條件發生了的「意外」。若果沒有這三年,我不敢想像以原有的模式走下去。情形就如沒有打好地基的建築物,一直向上建,並計劃建出全世界最高的大廈。 這三年裡的部份得著: 發現遺失了真正的自己,內外脫勾 內心被裹得像木乃伊般,要慢慢將裹布逐層打開,找回真正自己。 內心有嚴重恐懼,以往一直逃避,沒有正視 浸淫及停留在外在世界,要自己成為幻想的人生,但這只是一個空殻、虛名,氣球,脹卜卜,但內裡是空的。 閱讀時間多了,發現人生一直缺乏知識支持 逐漸有勇氣承認自己是喜歡設計與文字。自己根本不合朝9晚 5 的模式。 身邊的朋友一早看到了,自己卻懵然不知或沒有勇氣接受,一直洗自己腦。 終於有時間及機會持續去做及發展一件事,體會真正浸淫/沉醉於一件事的感覺,很爽。 重新審視自己除了原來的行業,還有甚麼技能? 為了求生、謀生,產生了很多可能性,打開了新的領域,對自己、社會及世界認識亦加深了。 很多一直相信的觀念改變了,例如:退休、晉升與能力的關係 、個人時間與金錢的關係等 […]
閱讀是一件極美好的事,每個人都應該把它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六歲起,電子遊戲機佔據了童、少年大部分的時間,亦是我及玩伴們主要的娛樂。除了遊戲機以外,還有聽歌行街看電視,相信和現時的小朋友差不多。 雖然我十分喜愛聽音樂,奇怪是我從來都聽不明歌詞,無論是中、英文的歌詞都聽不明,我只是享受歌曲的旋律。中學時有懷疑過為何出現這樣的情況,別人常說林夕、林振強的詞有多厲害,但我滿腦子問號,不得其解。 第一首聽懂及有感覺的歌是Whitney Houston 的Saving All My Love For You,那時已經是中六左右。現在回想,一個中學生聽得明這首歌反而好奇怪。 閱讀,從來沒有在我的童年及青少年時期出現過;中學時的課外閱讀沒有一本認真看過,報告都是左抄右抄。在家中,亦沒有出現父母看書的畫面,相反,出現最多的是他們打麻雀的片段,所以我自小便會打麻雀,不過我不喜歡,相信這也是很多香港人的寫照。雖然父母沒有閱讀的習慣,但家中卻有很多文學書 (嘿!)。 自小父母沒有陪養我閱讀的習慣,亦沒有提閱讀的重要,讀書有前途等說話,最多在小六那年迫我唸唐詩。在完全沒有解釋內容的情況下,母親只說:「你背啦,日後對你的中文有用。」然後再用電子遊戲機作利誘。 每首詩都不明,卻全硬背過去,讓我產生反感之餘,對閱讀或文字亦不感興趣。現在回想,也很難想像一個12歲的小朋友怎會明白唐詩的內容。 直到高考完畢,不知哪來的奇想,突然認為看書的人很有型,我也要變成這樣。於是開始強迫自己看書,但焦點都放錯了。 我刻意在街上看書,像是一種炫耀或是一種虛榮,希望得到別人的目光,因此感覺良好; 同時,要很快看完一本書,認為看得愈多愈厲害,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外在因素。 可笑的是,事實我一本書都看不明,沒用心看過,只是眼球掃過已而。不明又不知,不知又不問不查。「嘩,又看完一本書!」浸沒於自我感覺良好之中,成件事錯到一個極點。 現在,終於明白及能夠拆解當年的問題:第一,太著重外在及別人的眼光(想打做一個自己想要的形象),但完全沒有想過閱讀真正的意義,; 第二,我也不暸解,當時亦不意識到自己是一個很焦急的人,沒有原因的,或許是社會環境培養出來吧; 第三,現在才發現自己集中力很差,根本不能完整看完一句句子,看幾個字後,腦會產生很多不關事的想法或幻想,想東想西,思緒紊亂又迷失。有時會迷失於一個完全沒關係的思緒上數小時,有時會走來走去,可怕的是自己完全沒有意識。因為不知,當然便不能改善。現在回想,自己應該有嚴重注意力不足症或閱讀障礙。 隨著年齡漸長,步伐放慢下來; 加上離開工作,有機會讓自己沉澱下來,有一個休止。配合運動,Attention 及Awareness 不知不覺中產生出來,逐漸有Awakening / Satori 的感覺,同時突然開始明白中文歌詞的意思,明白林振強的詞,明家大家為何那麼喜愛他。這些覺醒是用多少都買不到的經驗和能力,令讓人終身受用。 堅持不停閱讀下,逐漸能投入書中的世界,是一個嶄新的體驗。第一次發現時,真的興奮不已。 先挑舉世聞名的書看,如動物農莊、1984 等(這根本是初中要看的書),培養閱讀興趣。起初我也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所以甚麼都看(唯獨不看愛情及武俠小說,這點我很清楚)。就是不斷看,終於從書中找到樂趣,同時慢慢可控制閱讀的速度,才知道我真正的速度是很慢很慢的,慢到難以置信,近年情況才有點改善。不過快慢不重要,這只不過是世上的標籤,重點是你有否得到書中的知識,不用執著速度。 以往我一定不會,亦不能重看一本書,因為我沒有耐性,就連重看一句也不能。現在,不明白便自動看多次,看到明為止。 […]
一隻碗的頓悟
2017年尾從京都清水寺附近買了一隻很喜歡的碗,喜歡它帶點鐵銹味、啞色碗身,感覺平靜,與一般的食具不同。每次用它盛載食物時,無論是握在手裡還是放在檯上內心都會感到溫暖和滿足。 2018年中,碗在架上瀝乾,當時我正在洗碗。我把剛洗過的食具放在架上,怎料未有放穩,連帶把原來在架上的餐具一併掉到鋅盤,其中一件就是這隻碗。 碗破成三份,碗被打破的一刻,情緒如炸彈一樣一發不可收拾,憤怒的強烈程度是我很久甚至從未經歷過。很嬲,嬲得要找人發洩、要找人指罵,責備。當下陷入了失去理智近乎失常的狀態,世界只有怒火。 過了幾分鐘後,人突然醒了過來,回過魂後才發現自己發了一場大脾氣,是對自己發的脾氣。 定下來後,反問自己為何要發這麼大的脾氣,而當時的憤怒大得失控失知,因為情緒來得比知覺快且佔據了一切。反問自己這不是自己的問題嗎?自己沒有擺好碗碟,還想遷怒別人。何況這也不過是一隻碗而已,雖然是很喜歡,但不是世界末日。 看著爛了的碗,感到痛心之餘亦不斷責怪自己沒有好好愛惜它,幻想可以時間倒流。餘下的怒火令我恨不得立刻將碗丟掉,我不要看到那些碎片,因為它只會再一次勾起怒火。 就在這一剎那,一個想法從我的腦海中閃過。年多前從我喜愛的雜誌《Obscure》學懂了一種修補方法叫「金繼」。金繼是日本的叫法,當然中國一早也有類似的技術。以前物資沒有現在豐富,現在我們習慣爛了便棄掉,好像是唯一的可能。又或者是我們沒有珍而重之的東西,所以沒有想過其他可能性。 幸好我身邊有一份陶瓷家,四個月後,碗修好了。 Oh my god!!!!! 很美,比原來的還要美一萬倍。就像破繭重生,昇華到另一層次。我覺得金令碗多了一份古典美,而且感覺不是修補,而是再生。看著碗,我突然有了頓悟。常聽說人不要執著,因為事情不一定是你所想的。但不是說便會明,而是要透過經驗,經歷才能明白或體會這個道理。 起初我以為碗破了就是一切的完結,從來沒想過這反而是一個機會,一個開始又或是更有意義的結局。我不但沒有失去了我心愛的東西,更因為無意之失令碗進化成更美且有了意義的碗。 現在,每次我使用它的時候,除了以往的那份溫暖和滿足感外,那彎彎的金線都會提醒我那次的情緒失控的經歷及它教懂我的道理。柳暗花明,何需耿耿於懷當前的一刻;是好是壞,往往未必如你所想。你以爲找到了一份高薪厚職,過了兩年後,原來是摧毀靈魂,浪費時間; 得到的就只有高薪,失去的可能連賺到的也賠不上,who knows!
如何自製梅汁
6月中浸了梅酒和第一次浸梅汁, 昨天梅汁製成了, 可以飲用。 每天觀察著梅與糖兩者所產生的變化原來很有趣的。 6月17日浸, 6月28日糖完全溶掉,大概12 日。當所有糖融掉時,把梅子拿走時。大開蓋子,很香的梅味,還帶點酒香。 逐粒梅拿走時, 有些梅縮到如梅乾一樣小;有些則跟新鮮的一樣大, 不過整顆梅變得如汽球般, 剩下一張透薄的皮和核, 梅肉都消失了。 梅子不要掉,可以拿來做菜,例如梅子蒸排骨。 拿走所有梅後有約1.5 L 的梅汁,應該有排飲。味道比想像中沒有那麼甜,有濃郁梅清香和酸味,昨天加水飲,很好喝,簡直是夏天消暑佳品,製作又簡單。 重溫梅汁製作分量: 1kg 南高梅 1kg 糖 有關梅酒梅汁製作可以到這裡。 有什麼浸梅酒梅汁問題都可以 email 我或者留言都可以。 最後麻煩按一下右面或下面的廣告支持本文,感謝感謝❤️ !
利刀的快感 – 不歸路
是這樣的,我有一種哲學從小至今都沒有變過,就是當你購物時,買你最喜歡或在你能力內最好的。因為我視它們是唯一的,會用一世的 (除非爛掉或遇上更好的)。我很討厭浪費,很討厭製造不必要的廢物。 而且當你擁有你最愛的物品時,你每次使用時會給你溫暖的快感與滿足感,而且你會非常珍惜它們。用久了,它們便有了歷史,有了經歷,它的存在意義愈來愈大,愈來愈重要,你會更珍而重之。 有人會在淘寶買100 元的國貨行山仗,他說差不多一年爛一支,然後每年換一支,很抵玩。 其實我完全不明白他的邏輯。為什麼不選擇品質好的,那便一直用,一來品質好的會較安全可靠更耐用,用起上來更有信心,而且用料設計好,使用時是一種享受樂趣。同類的例子太多了,如運動服,波鞋,一切用具餐具等等。 ***** 好,入正題。 話說大學時趁大減價買了一套WMF刀 (其他同學都是買Ikea的,畢業後全把刀扔掉),而我一直珍而重之,不但沒有扔掉它們,我更把它們帶回香港,用到今天。現在差不多每次使用時都會很快樂,很滿足。刀子偶爾會令我想起讀書時煮飯的日子宿舍的生活,心裏便會湧起一陣暖流,很慶幸當年買了這套刀。 ***** 刀子用了差不多二十年了,才發現我一直都沒有磨過刀,感覺磨刀很工業,不是一般在家會做的事。 就這樣糊裡糊塗在上海街買了人生的第一塊磨刀石,是店員推介的。她說家用,用這個。她推介的是紅番頭磨刀石,$65。 當時對磨刀一無所知,回家後憑常識把刀子磨了一回。OMG, 原來鋒利是這樣的,只是亂磨已有這樣的效果,分別太大了,是我遺忘及失去了多年的感覺。原來鋒利的刀切割時很不一樣,我可以說是很「爽」,是一種會令人上癮的感覺。 刀子鋒利時,每切一下都是享受,你會非常享受切割的過程而且非常滿足。當然刀利是得心應手,達到你想要的效果也更省力。若果你沒有試過的話,你一定要試試,這絕對是一條不歸路。 分享以下有關磨刀的片段,磨刀是愛做菜的人不可缺少的部分。 自此之後我便上網了解更多磨刀的技巧,結果一入侯門深似海。原來世界有很多人和我一樣喜愛磨刀。如其說喜歡磨刀,應該是說喜歡鋒利的刀。 磨刀又是一門高深的技術,我覺得是一門非常要求集中力和心思細密的技術。其實學習好玩的地方是當你深入了解後,你只會發現這個它的世界越來越深。其後你會越來越尊敬各行各業的從業者,例如烹飪,是 一門極高深極五花八門的學問,簡單如餐蛋麵,要做出好吃的餐蛋麵絕不簡單。試試到茶餐廳點一個餐蛋麵,大部分的餐肉是沒有煎過的 (太過份🤬😡🤬🤯); 有的是煎過 ,不過是預早煎定,同樣是失去了餐蛋麵的精萃,還未說麵和蛋。 就是自己嘗試過才會明白及會欣賞廚師們的心思與努力,如果你明白,你便懂得尊重,道理放諸四海。只要你明白做好一件事原來一點也不簡單的時候,自此你便會變得謙卑,哪怕是街上清潔的叔叔嬸嬸,只要你在做好你正在做的事時就值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