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uty in daily life / Daily bits

卡通片

Posted on:

小時候已經非常喜歡看卡通片(現在叫「動漫」吧!:p), 它佔據了我成長很大部分,是同學之間的共同話題。全家人都愛看,所以甚麼類型都看,兒童向的,成人向的,愛情向的,科幻的,愛看動漫的心從未改變,但不知為何升大學後卻停止了。 踏足社會後都沒有看動漫,可能是生活習慣變了,看電視模式變了。但自從鬼滅之刃第一季推出,我又再次重拾看動漫的習慣直到現在,而且越看越多。 間中會想既然那麼愛看動漫,為何有近十年的真空期?我自己也覺匪夷所思。身邊朋友對於看動漫,他們會拋出一句:「很童真」。然後我會答他們,其實很多動漫都不是給小朋友看的,大部分都很血腥、暴力、色情、艱深。就如《進擊的巨人》,我花了很大的力氣及集中力去看,小朋友不會喜歡。 動漫是何時被貼上「童真」、「小朋友」的標籤?應該是不看的人才會貼。 就如有一次我把 Skittle Giant Sours 的相上載到社交網站,同樣是收到一句「很有童真」的回覆。食糖就是小朋友的專利?大人不能吃糖果,因為等於幼稚?就算很喜歡也因為年紀大不能吃?對於這些標籤我覺得非常匪夷所思。那雪糕、汽水,成年後都不能喝?要轉飲酒?很好笑。這些聯想和標籤佈滿四周,事情為何變得那麼複雜,而不是喜歡便做。 不過我認為看動漫是可以保持心境年青的。所以想保持年青,除了做 Facial, 打 Botox ,增加骨膠原,還要看動漫。不過若不是從小開始看,到了三十歲才接觸可能對動漫有所抗拒。(可能) 最近超愛看《第七王子》(全名: 「轉生為第七王子,隨心所欲的魔法學習之路」),完全迷上了當中的角色「古利莫」グリモ。每次只要グリモ一出場我的心情便變得很愉悅,看著他已經夠了,而且還會重看,因為グリモ實在太可愛了。 《第七王子》可以在Netflix 或 香港 youtube 收看,逢星期一晚 (英國時間)更新。

beauty in daily life / meaning of life / Philosophy

想學 vs 為學而學

Posted on:

前幾天一位朋友問:「新一年,若要你選擇一樣東西,你會學甚麼?」 巧合地我正有學鉤針 Crochet。 他這個問題引起我一些思考,發現我對新一年的感覺越來越薄弱,近乎沒有感覺。對於新一年要做這些哪些,來年要完成甚麼甚麼等的看法認為有點儀式化或世俗。 相反要做的去做,立刻做,沒有太多的思考機心,我認為更好,沒有因為要做而做的壓力,是 件隨心的事。當然有些事情是要計劃才能成事,新一年是一個好時機給自己機會思考安排。我想說的是隨著年紀增長,對新年、年齡這些東西越來越沒有感覺,反而活得更自在。 想學一件事便去學,是一件多純粹的事。相反,因為新年要找一件「新」的事去學,出發點已經複雜了。與其因為新一年要學一樣新東西,不如找一樣已懂的事磨練,做得更好,因為說到底就沒有東西令你想學。 當然兩者不是零和,有你無我的存在,我永遠推崇持續學習精神,只是朋友這個問題讓我覺知一種純粹想學習或渴望學習全新事物的感覺有多好並立刻付諸行動。特別是到了中年甚至老年,很多人都對學習失去熱忱;相反,當你還有那顆好奇及渴望學習的心,人才有生命力,保持心境年青的秘訣。

beauty in daily life

淡然中的品味 Gorogoro Kitchen

Posted on:

最近喜歡了看 Gorogoro Kitchen Youtube 頻道,片主是居法日本人,丈夫是攝影師,養了兩隻貓。 片風淡淡然,沒有很多說話,內容圍繞日常生活,沒有開箱,沒有驚喜。不過畫面漂亮,每一小節令人目不瑕給。不時遊歷法國鄉郊、探訪別人的家居、分享日常生活片段,智慧、煮食分享,當然少不了兩隻可愛貓咪,懶洋洋的畫面。 片風縱然是淡淡然,但觀眾不難感受到片主的生活態度與品味,沒有多年修養及要求,不能凝造出這樣的氛圍,這也是我喜歡的生活方式。看他們作品的時候,有很多你沒有聽過或試過的生活智慧,例如以檸檬皮製作檸檬酸清潔水垢;醋加鹽清洗銅具。 影片水準高,在香港或其他華文地區,我肯定沒有這樣的風格及題材的YouTube 頻道。

All my 1st time / beauty in daily life / love / something to remember

四十歲玩暗戀

Posted on:

暗戀是年青的專利,當人到中年仍能暗戀,簡直如中頭獎般夢幻,叫人興奮又難以置信。 人過半百,對世事就好像長了厚厚的繭,甚麼都觸不到癢處。但當你遇到一個人,能令你朝思暮想,牽腸掛肚,大獻殷勤,反而感覺好幸運很青蔥同時卻很想取笑自已。此外亦多了一份珍惜,因為深知來得不易! 著眼再不是能否開花結果,而是享受每個荳芽夢般的點滴。一邊重拾遺忘已久初戀般的好奇與戰戰兢兢,但現實是飽歷風霜的情場老手,熱情碰上冰冷,陌生遇上熟悉,是新產物。 成長後,多了年青時沒有的耐性,到底我們能走多遠,就看命運如何安排,take it easy & enjoy!原來暗戀可以很高興,最終能否一起不緊要,現在感到是無限感恩。

beauty in daily life / love / Love & Soul

生活中的一點甜

Posted on:

我最掛念外國生活的就是 sweetness。Sweetness 可以是來自別人的故事、別人對你或你對別人的舉動; Sweetness 通常來自微不足道的小事或小舉動,但往往卻甜到連心都溶化。以前在英國生活,說「so sweet」的頻率極高,在香港說「so sweet」的頻率是零,總是沒有場口令我說出這句話。 甚麼人喚起我Sweetness 這回事呢?又是 Sarah and Holland。 以下是Sarah送給 Holland 的生日訊息,That’s what I called “Sweet” They melt my heart.  在香港生活就是欠缺了這些甜,不緊要,現在知道了,就努力去找尋或接緊甜的來源。

about myself / All my 1st time / beauty in daily life / fitness / Meditation / Reading

閱讀是一件極美好的事,每個人都應該把它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Posted on:

六歲起,電子遊戲機佔據了童、少年大部分的時間,亦是我及玩伴們主要的娛樂。除了遊戲機以外,還有聽歌行街看電視,相信和現時的小朋友差不多。 雖然我十分喜愛聽音樂,奇怪是我從來都聽不明歌詞,無論是中、英文的歌詞都聽不明,我只是享受歌曲的旋律。中學時有懷疑過為何出現這樣的情況,別人常說林夕、林振強的詞有多厲害,但我滿腦子問號,不得其解。 第一首聽懂及有感覺的歌是Whitney Houston 的Saving All My Love For You,那時已經是中六左右。現在回想,一個中學生聽得明這首歌反而好奇怪。 閱讀,從來沒有在我的童年及青少年時期出現過;中學時的課外閱讀沒有一本認真看過,報告都是左抄右抄。在家中,亦沒有出現父母看書的畫面,相反,出現最多的是他們打麻雀的片段,所以我自小便會打麻雀,不過我不喜歡,相信這也是很多香港人的寫照。雖然父母沒有閱讀的習慣,但家中卻有很多文學書 (嘿!)。 自小父母沒有陪養我閱讀的習慣,亦沒有提閱讀的重要,讀書有前途等說話,最多在小六那年迫我唸唐詩。在完全沒有解釋內容的情況下,母親只說:「你背啦,日後對你的中文有用。」然後再用電子遊戲機作利誘。 每首詩都不明,卻全硬背過去,讓我產生反感之餘,對閱讀或文字亦不感興趣。現在回想,也很難想像一個12歲的小朋友怎會明白唐詩的內容。 直到高考完畢,不知哪來的奇想,突然認為看書的人很有型,我也要變成這樣。於是開始強迫自己看書,但焦點都放錯了。 我刻意在街上看書,像是一種炫耀或是一種虛榮,希望得到別人的目光,因此感覺良好; 同時,要很快看完一本書,認為看得愈多愈厲害,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外在因素。 可笑的是,事實我一本書都看不明,沒用心看過,只是眼球掃過已而。不明又不知,不知又不問不查。「嘩,又看完一本書!」浸沒於自我感覺良好之中,成件事錯到一個極點。 現在,終於明白及能夠拆解當年的問題:第一,太著重外在及別人的眼光(想打做一個自己想要的形象),但完全沒有想過閱讀真正的意義,; 第二,我也不暸解,當時亦不意識到自己是一個很焦急的人,沒有原因的,或許是社會環境培養出來吧; 第三,現在才發現自己集中力很差,根本不能完整看完一句句子,看幾個字後,腦會產生很多不關事的想法或幻想,想東想西,思緒紊亂又迷失。有時會迷失於一個完全沒關係的思緒上數小時,有時會走來走去,可怕的是自己完全沒有意識。因為不知,當然便不能改善。現在回想,自己應該有嚴重注意力不足症或閱讀障礙。 隨著年齡漸長,步伐放慢下來; 加上離開工作,有機會讓自己沉澱下來,有一個休止。配合運動,Attention 及Awareness 不知不覺中產生出來,逐漸有Awakening / Satori 的感覺,同時突然開始明白中文歌詞的意思,明白林振強的詞,明家大家為何那麼喜愛他。這些覺醒是用多少都買不到的經驗和能力,令讓人終身受用。 堅持不停閱讀下,逐漸能投入書中的世界,是一個嶄新的體驗。第一次發現時,真的興奮不已。 先挑舉世聞名的書看,如動物農莊、1984 等(這根本是初中要看的書),培養閱讀興趣。起初我也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所以甚麼都看(唯獨不看愛情及武俠小說,這點我很清楚)。就是不斷看,終於從書中找到樂趣,同時慢慢可控制閱讀的速度,才知道我真正的速度是很慢很慢的,慢到難以置信,近年情況才有點改善。不過快慢不重要,這只不過是世上的標籤,重點是你有否得到書中的知識,不用執著速度。 以往我一定不會,亦不能重看一本書,因為我沒有耐性,就連重看一句也不能。現在,不明白便自動看多次,看到明為止。 […]

All my 1st time / beauty in daily life / design / kitchen / learning / Love & Soul / Philosophy / Sudden thought

一隻碗的頓悟

Posted on:

2017年尾從京都清水寺附近買了一隻很喜歡的碗,喜歡它帶點鐵銹味、啞色碗身,感覺平靜,與一般的食具不同。每次用它盛載食物時,無論是握在手裡還是放在檯上內心都會感到溫暖和滿足。 2018年中,碗在架上瀝乾,當時我正在洗碗。我把剛洗過的食具放在架上,怎料未有放穩,連帶把原來在架上的餐具一併掉到鋅盤,其中一件就是這隻碗。 碗破成三份,碗被打破的一刻,情緒如炸彈一樣一發不可收拾,憤怒的強烈程度是我很久甚至從未經歷過。很嬲,嬲得要找人發洩、要找人指罵,責備。當下陷入了失去理智近乎失常的狀態,世界只有怒火。 過了幾分鐘後,人突然醒了過來,回過魂後才發現自己發了一場大脾氣,是對自己發的脾氣。 定下來後,反問自己為何要發這麼大的脾氣,而當時的憤怒大得失控失知,因為情緒來得比知覺快且佔據了一切。反問自己這不是自己的問題嗎?自己沒有擺好碗碟,還想遷怒別人。何況這也不過是一隻碗而已,雖然是很喜歡,但不是世界末日。 看著爛了的碗,感到痛心之餘亦不斷責怪自己沒有好好愛惜它,幻想可以時間倒流。餘下的怒火令我恨不得立刻將碗丟掉,我不要看到那些碎片,因為它只會再一次勾起怒火。 就在這一剎那,一個想法從我的腦海中閃過。年多前從我喜愛的雜誌《Obscure》學懂了一種修補方法叫「金繼」。金繼是日本的叫法,當然中國一早也有類似的技術。以前物資沒有現在豐富,現在我們習慣爛了便棄掉,好像是唯一的可能。又或者是我們沒有珍而重之的東西,所以沒有想過其他可能性。 幸好我身邊有一份陶瓷家,四個月後,碗修好了。 Oh my god!!!!! 很美,比原來的還要美一萬倍。就像破繭重生,昇華到另一層次。我覺得金令碗多了一份古典美,而且感覺不是修補,而是再生。看著碗,我突然有了頓悟。常聽說人不要執著,因為事情不一定是你所想的。但不是說便會明,而是要透過經驗,經歷才能明白或體會這個道理。 起初我以為碗破了就是一切的完結,從來沒想過這反而是一個機會,一個開始又或是更有意義的結局。我不但沒有失去了我心愛的東西,更因為無意之失令碗進化成更美且有了意義的碗。 現在,每次我使用它的時候,除了以往的那份溫暖和滿足感外,那彎彎的金線都會提醒我那次的情緒失控的經歷及它教懂我的道理。柳暗花明,何需耿耿於懷當前的一刻;是好是壞,往往未必如你所想。你以爲找到了一份高薪厚職,過了兩年後,原來是摧毀靈魂,浪費時間; 得到的就只有高薪,失去的可能連賺到的也賠不上,who knows!

beauty in daily life / Culture / Hong Kong / Jazz / Love & Soul / Music

致敬潘迪華姐姐旅情演唱會

Posted on:

忘了在哪裡初次接觸潘姐姐的歌了,可能是中七的事,即2000年左右。其後瘋狂地購入她的唱片,最喜歡是《我的路》,因為這是一張爵士唱片,跟喜歡爵士樂的我一拍即合。 除了爵士樂外,非常喜歡潘姐姐的聲音,那種如酒般醇,有性格有味道有經歷的聲音,聽到她的聲音就好像聽故事一樣,感受到她豐富人生歷練與見識。 雖然間中有音準問題  ,但潘姐姐也說她不著重音準, 而是歌聲中的感覺和感情,何況她當時已經是年過七十的「中年」,還何挑剔甚麼。 從她的聲音中感到澎湃的音樂感、快樂及享受唱歌的愛。因為她熱愛音樂,就連我聽到她的歌聲也快樂了。  約2011 年買了她在文化中心的演唱會,最後卻忘了出席(這是從未有發生過的呢!),怎料再沒有下次機會了。 進念二十一面體於2019 年1月4-5 日舉辦了「致敬潘迪華姐姐旅情演唱會」,一見到廣告便買票了,因為不知道有沒有下一次。雖然是致敬演唱會,但希望見到潘姐姐一面,而且對上次的錯過仍感後悔,所以緊張起來,要把握機會。 起初以為是純演唱,不過進念加入故事元素,配合林嘉欣的讀白、照片,給大家說潘姐姐的故事,令整件事更有意義更完整。在演唱會上一聽到樂器奏起便毛管戙且感動得哭起來,Live 就是有這種魔力,如英文字一樣,多麼有「生命」多麼有 Energy。 全因致敬音樂會,才發現我從沒有了解過她的故事,對她一無所知。聽了她的故事後更尊敬和欣賞潘姐姐,她實在太厲害了。由她離開上海到香港,廿多歲才學英文,60年代到歐美演唱,上BBC 、簽約英國的BMI 唱片公司、與 Louis Armstrong 合照等,嘩,後無來者。 還未說她把中曲填上西詞,將東方音樂帶到西方去; 還有舉辦首個中式音樂劇《白孃孃》,記緊當時是6、70年代,是一個資料不發達、沒有互聯網的時代,可見姐姐的才華及目光遠大。 還有還有,因為她喜愛 Big Bang,無論是唱片和演唱會都曾有 Big Band 元素,對於喜歡Jazz […]

beauty in daily life / Hong Kong

好人好事

Posted on:

前天經過上環水坑口看見一個有趣的畫面: 兩個年青的外藉男子和一個手握拐仗的婆婆正緩緩步向荷理活道,當時那年青的男生正對婆婆說話。我在他們的背後產生了問號和好奇心,婆婆會說英文嗎? 再看看男生手上拿著一袋菜芯和白方包,我估男生們正幫婆婆拿餸菜,好讓她輕鬆走上那段斜坡。 我走上前,看看有什麼可幫忙。婆婆說:「你幫我跟他們說,我就住在前面。」 然後我再和那兩位男生聊天,原來他們來自比利時,住在附近的 Travelodge 。 看見他們熱心幫助我們的老友記,我感到非常感動同時卻非常羞愧。 類似的老人家,我們每天遇上不知多少,但身為香港人的我們,又會有幾多人如這兩位旅客一樣,毫不猶豫地伸出援手呢? 如果有一半的人能像這兩位青年人,我相信香港社區會變得更有愛、更溫暖,活在香港會更開心。

beauty in daily life / Travel

仍然想念格魯吉亞

Posted on:

在格魯吉亞找到了遺忘了的簡單、真誠,感覺令人很實在。在繁忙的香港裡,我們都失去了這些人生應有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