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戚的小孩來住期間表現無禮,經過多次糾正仍無改善,導致作者失控。斥責其父母教育不當後,情況未改善,反而更糟。作者為了孩子福祉試圖指出問題,面對道德困境,最終決定少接觸這些小孩。
朋友到英國雪卵,背後原因竟是⋯⋯
大約兩年前一位台灣朋友到英國雪卵順道住在我的家。她單身,現居新加坡,當時38歲。 問起她為何千里迢迢要到英國,她說在新加坡要結婚人士才可以雪卵;台灣好像也是,結果唯有到英國做。她說仍希望有自己的小朋友,她說想有自己的「lecacy」流傳後世。 我聽了後有點震驚,一方面我沒有想過她會有這種想法,我眼中的她很獨立,事業放第一位,家庭觀念不重;第二是我不認為我們的基因比其他人重要或優良,值得或需要特意留存下去。這件事讓我對她有了新一層的認識,原來某部份的她很傳統,這為我的思想帶來了衝擊。 我一直都偏向優生,亦認為現時人口過多,攫取過多地球資源,所以沒有生小朋友的想法,亦不認為現世是一個良好的環境,亦不看好未來。 與其用一條生命純粹滿足個人的慾望,留下文字不是更有意義和價值嗎? 另一個來自我同事的故事,他已有一個女兒,隔了很多年後他與太太有了第二個小孩。閒聊間我們問他為何隔了那麼長的時間才有第二個小孩,他說他們一直都沒有打算生第二個小朋友。 他說他有一個弟弟到現在也沒有結婚,他希望子女長大後連叔叔一併照顧; 若只由大女一人照顧會很吃力,所以相隔數年後便決定多生一個分擔。我聽了後同樣感到很驚訝同時超越了我的認知,我沒有想過這是生小朋友的原因。如果我是他們第二名孩子並知道自己來到人世的原因是這樣我會很難受。 換個想法,如果將撫養一名小孩的金錢儲起來並投資,騰出來的時間,效果應該不遜於製造一個人出來而且風險更低。因為人是獨立個體,有獨立思考並不受任何人控制。你期望養兒防老,我更覺得是一廂情願。 我不反對生小孩,但純粹為了晚年有人照顧,我就不敢苟同了。
給點時間
十年前朋友因為突如其來的原因收養了一隻貓,她沒養過貓,多年前曾養狗。
對家中突然出現了一隻貓令她感到不知所措。
那天我和她把貓接回家,她憂心忡忡不知怎樣和新室友相處,我隨便說了一句:「給牠一點時間吧」。
解決問題方法
解決問題方法 1. 積極面對解決問題 2. 隨時間過去,讓問題自然消失 甚麼才是最合適解決問題的方法?逃避不一定是壞事之餘更可能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一段時間過去,情況好像改善了。到底是問題消失了還是自己適應了問題?
信用卡年費迷思
信用卡年費迷思 這個問題纏擾了很多年,我真的很想知到答案,其他人會否和我一樣有問樣的疑問? 就是信用卡為何不索性豁免信用咭年費呢? 這個申請豁免年費的遊戲年年重復,浪費大定時間資源,做顧客的又無可能讓你白收大拿拿 $2000 年費;收費前又從不會事先通知,每次都是看statement 時嚇一嚇,然後氣沖沖地打電話申請豁免,然後又會獲批豁免,到底這是一個甚麼玩法?而這個 cycle 又何時才會完?
很久沒見
很久沒見 – 最近有親戚約吃飯,說很久沒見,這句話引起了一些想法。 很久沒見便要見的嗎?如果想見的話,根本就會常常見。很久沒有見,因為沒有見的需要及渴望。 你說很久沒見,我根本就不想見,不需要見。要不要見是由時間來衡量嗎? 就算是朋友也要常常見嗎?這個想法好奇怪,是社會概念的灌輸嗎? 我以前也說過,我有很多真正的好朋友,幾年都未必見一次,但一見依然一見如故,他們從來不會說那些很久沒見要見了,太耐沒見好奇怪等等,從來都沒有。 同時,我有一些好朋友,無所不談,天上的星星、路上盛開的花,最近閱讀分享,我們從來不慶祝大家的生日,甚至乎我們連對方的生日都不知道,亦不知大家的年紀,但我們竹好朋友,相識數十載。所以我不明白那些一定要慶祝生日的人,我真心覺得不需要慶祝自己的生日,反而他們不相信。好奇怪,明明是我的生日,還責怪我不跟他慶祝,難道自己的生日慶不慶祝也沒有權利嗎,連尊重都不容許,難怪他永遠不會成為我真正的朋友。
人越大,對自己越來沒有要求
年青時會對自己的外表執著,要達到一個標準才會外出。現在,出門前連照鏡都懶。 初出茅蘆,對自己同樣很有要求,很在意形象,很在意別人怎看自己,努力塑造自己想要的形象。對事業亦有所期望,有所期盼。現在?我才不理你怎樣看我, I don’t care。對事業完全沒有期望可然,最好不要煩我。升遷?沒有想這回事好久了。 到底是現在的香港令我對將來完全沒有期望,還是人大了? 但,我想,如果甚麼都沒所謂,做人還有甚麼意義? 所以,提提自己,現在自己還在意甚麼,找緊它。幻想一下,想自己成為怎樣的人,然後一步一步成為這樣的人。想自己有甚麼的生活?停下來幻想一下,甚麼的生活會令自己開心?認定它,然後向那方向走。給自己勇氣,定力,前進。其他的,提自己能否可以再做好一點!自己能否比昨天的好,比以前的好。 怎樣也好,人生總要有所追求,否則會感到迷失,沒有朝氣,人生沒有意義。
2020 戴著口罩的新朋友
2020 才認識的朋友,我發現我是不知道他們長得怎樣的。因為大家一直戴著口罩,想到這裡便覺得匪夷所思。 直到吃飯的時候才有機會看到「全相」,我試過同事除罩的一刻我嚇了一跳,當場呆了,完全來不及掩飾。因為除罩後的面孔跟除罩前的樣子違和感實在太大了,超越了我的接受能力。那種違和感甚至令我不敢又不想直視他,總是周身不聚財。這是疲情下獨有的產物,你有相同的遭遇嗎?
武漢肺炎的日子
閉關的日子不經不覺多達半年,對大家來說,這是一個嶄新的體驗,大家都以見步行步的方法過著日子。 但這種隔離自閉式的生活令我的心靈感到好空虛好無助好鬱悶,是時候找一些有營份的東西排解空虛。 原來翻看舊相,特別是旅行的照片能迅間將自己抽離,回到拍攝照片時的心情。
鍾意睇片定睇字?
現在流行拍片,人人都是 YouTuber,新聞要看動新聞。 較複雜的內容,如最近熱門的「開離岸戶口攻略」,我見都長長的教學都驚,耐性愈來愈低,最後會選擇看 YouTube。 到底人是否天生偏好動態的媒體,多於形象上較單一及沉悶的文字呢?對於我來說,我認為看短片能較快、較易理解及汲收,跟「懶」應該沒有關係吧! 有沒有人可以告訴我你是偏好看文字多於短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