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K Life / Dine and Drink

美食沙漠:英國

Posted on:

廿多年前很多人已說英國無啖好食,食物難食,英國人不懂吃等等的評價,但當年實際情況並沒有所說的差。

中餐大部份是香港人開的,味道平均不錯,有的比香港更好吃;Kebab 好吃,歐洲菜小店如意大利、法國菜由當地人主理,味道不錯,價錢合理,更不用說印度菜。二十多年後的今天,人大了,經歷多了,要求高了;再看今天的英國,我會說:「英國絕對是美食沙漠」及有感國家政策不利及窒礙飲食發展

Dine and Drink / gourmet / Travel / 日本餐廳

初訪「是山居」天婦羅

Posted on:

兩年前初訪東京六本木的Mikawa , 讓我大開眼界,一吃難忘;這是一生以來從未嚐過的天婦羅味道與體驗。 從此對天婦羅建立了全新定義與期望。以後每到日本都會想吃有水準的天婦羅。 上年介紹朋友後, 他同樣讚不絕口, 一試難忘,自此成我倆見面的共同話題,每次回憶Mikawa的經驗,必隱約露出幸福的笑容。 2018 年 9 月再訪東京, 跟自己說一定要再吃天婦羅!最後到訪了六本木店的師傅早乙女哲栽先生的「是山居」。 平日的午餐一樣滿座。我非常幸運,被安排到全餐廳最好的位置,看著早乙女先生整過烹調過程。現在回想起來已有點餓。 在網上全都以「神級」形容早乙女先生。我沒抱極高的期望,但至少要有六本木分店的水 準。 上一次令我最驚喜的是墨魚及星鰻。 墨魚極厚身 (約有1 cm) ,味道鮮甜,最重要咬下有粉香的口感,墨魚要一定的厚度才有這樣的口感 , 一吃已知非常新鮮,而且吃落粉的墨魚平常根本很難遇到,這是令我非常非常印象深刻的一道菜。很高興被我介紹的朋友有同樣的評語。 好可惜,相信這篇文章是全世界唯一一篇批評 「是山居」的食評。 「是山居」的墨魚並沒有六本木店厚身,墨魚質地不粉,是平常吃到的墨魚一樣,失望。 以下就是當日的墨魚: 雖然不清楚,仍能看到濕的反光,若是粉,不會是這樣。 以下是六本木店的墨魚及廚師: […]

Culture / Dine and Drink / Hong Kong / Reading

後知後覺 之《飲食男女》告別紙本

Posted on:

從前「閱讀」一詞從存在於我的世界裏,感激中六時的無心插柳入讀了文學科,它為我埋下喜愛閱讀的種子。其後種子一直埋藏於深雪中,幸然未被冷壞,近年終於解凍萌芽成長。 2017年8月3日是《飲食男女》紙本的最後一期,加上早前《壹週刊》宣佈賣盤,基本上所有傳媒已被收編, 對《壹週刊》與紙媒現在水深火熱的狀況既肉緊又感慨,感同身受還以為自己是傳媒的一份子,何故有切膚之痛。 8月2日晚上急不及待到報攤搜羅《壹週刊》,醉翁之意只在《飲食男女》。拿到手後如獲至寶,緊緊握在懷內,對每一篇文章充滿期待興𡚒,悲喜交集, 為何要在人家消失時你才發現她是寶。 以前認為《飲食男女》是一本大眾化的消費娛樂刊物,加上隨《忽周》《便利》發售,早年又常以歌手明星水著大頭作封面,用色設計走八卦周刊路線,形象低俗在所難免,故從沒興趣翻看。 直至2015年8月13日《忽周》停刊,《飲食男女》改以與《壹週刊》合併發售,公司長期訂閱《壹週刊》的緣故,才有機會認真翻看《飲食男女》。那一期是2015年9月24日,第1333期。原來當時《壹週刊》是以一書五冊發刊,賣$20 。主題是福岡 ・「食之天國」,相片之美令人垂涎欲滴一看再看;加上每篇專題訪問深入專業有格調,越讀越上癮,看得津津有味,後來更將其私有化,現還收藏家中。 一本好雜誌由多篇有質素的採訪專欄結集而成,一本飲食雜誌如能令讀者看到「好想食」一點不簡單,亦是決定它是否成功的一大指標。 就是因為「好想食」,數月後決定要去福岡:「食之天國」,跟著雜誌逐間訪尋品嚐,原來文字圖片有如此威力。 2016年初離開公司後再沒接觸《壹週刊》及《飲食男女》, 估不到再次接觸便是她告別紙本的時候, 更估不到的是今時今日的《飲食男女》比《壹週刊》還要厚。  懷著複雜的心情閱讀最後一期實體版的《飲食男女》, 每篇文章有心有靈魂;專題故事以雲南菇菌為題, 視角寬闊又深入, 文字精簡細膩立體, 有時以為自己在看飲食文學書。  每篇文章嗒落有味, 有時更見回甘( 蘇施黃的專欄除外)。原來好戲在後頭, 最尾的數頁回顧了《飲食男女》二十年走過的路,多位專欄作家,現職離職記者編輯聚首一堂回顧他們對《飲食男女》的點點滴滴, 感覺如一位老行尊宣布退休, 徒子徒孫行家們紛紛為老人家製作紀念冊, 抒發感激不捨之情, 有血有淚。 沒想過看畢一本飲食雜誌後的餘韻是「欷歔感動」, 隔空也感受到大家對她的愛與不捨。 […]

Daily bits / Dine and Drink

懷舊鄭秀文減肥餐單

Posted on:

中學時代,Sammi 的3 日減肥餐單是我的最愛,一來餐單不太地獄(每晚有雪糕吃),二來聲稱可減10 磅。 中學時期試了餐單約5至6 次,每次減 3-5 磅,從未出現過所說的10磅。 3 日的餐單是痛苦的,對於一個中學生來說午餐完全不夠飽,晚餐還可以。除水和每餐的茶外,不能喝其他飲料,每天渡日如年,三天過後如重獲新生,放監。 離開中學後再沒有吃這餐單,上星期心血來潮想起這個餐單,不是為了減肥而是想detox。投身社會後,每天在外吃飯,煎炒煮炸、酸甜咸辣,感覺身體累積了很多毒素。Sammi 的餐單沒油、沒煎炒煮炸,菜只是烚,而且 餐單內有多種生果,很健康。 餐單 第一日 早餐:  西柚半個 多士一片加兩茶匙花生醬 茶或咖啡一杯(不可加糖及奶)   午餐: 水浸罐頭吞拿魚半罐 多士一塊 茶或咖啡一杯(不加糖或奶)   晚餐: 任何肉類兩片(約三安士) 豆角 […]

Dine and Drink / gourmet / 日本餐廳

如何留住一間好吃的爐端燒

Posted on:

我是一個超級串燒迷,特別偏好爐端燒。大約十年前,尖沙咀的「南亭」絕對是我的不二之選。從地鋪到上樓,已感到食店生存受到史無前例的挑戰。自由行,金鋪名店攻陷廣東道,一早被迫上樓的南亭在2011年結業。從此之後,找一間好吃的爐端燒變成了一條崎嶇的路。 雖然南亭在中環、銅鑼灣、跑馬地有分店,但尖沙咀店仍是最好吃。尖沙咀南亭結業後,唯有退而求其次,首選是中環,然後跑馬地和銅鑼灣。兩三年前開始,中環及銅鑼灣店水準不穩,提不起勁光顧; 跑馬地店奈何位置不方便都幾年沒有幫襯。 上年大坑開了南亭,試了一次,不行,沒有回頭。 尖沙咀南亭結業後,大約五年前給我在棉登徑找到「高木」,水準不錯,但食物選擇不及南亭,而味道亦不能取代尖沙咀南亭。不過沒有選擇下,「高木」便成為了我們在九龍區必吃的串燒店,一幫襯又五年左右。幸好五年來品質穩定,連服務員都沒有轉過; 雖然多年來沒有和服務員談過話,但彼此認得對方,建立了無以名狀的關係。 前兩星期又光顧「高木」,發現有些不同。就此首次和服務員寒暄幾句,才知道轉了師傅,這個師傅真的不像樣,服務員都知道,她說找個好師傅不易,下次來之前先致電給我。就這樣,連「高木」都失去了。 大概十年前,西環厚和街一間叫「嵐川」的爐端燒都算不錯,後來水準保持不住。最近發現了他們上環的分店,水準不錯,算是近年試過最好的,甚至比當年初開的「嵐川」更好,有驚喜! 前兩天,滿心歡喜到上環「嵐川」,竟然「結業」了! 這十年真的很累,四處奔走尋找好吃的爐端燒,我只想安頓下來,當想吃串燒的時便去那裡。此刻的感覺好像是一個租客,就算找到合適的單位,每隔兩年因種種的原因被迫遷,在有限的條件下四處奔波,找尋合適的居所。 現時還可一嚐的爐端燒店: 港島區: 「五谷串燒 」- 大坑布朗街21號A  「Keyaki」-   中環和安里14號地舖 「Shiba」-       西環堅尼地城士美非路1-15號美新大廈G樓E號舖 「和居和居」- 銅鑼灣駱克道401-403號榮華商業大廈地下A舖

Dine and Drink / gourmet / Japan / Travel / 日本餐廳

六本木天ぷらみかわ Tempura Mikawa

Posted on:

常聽說香港永遠吃不到真正的天婦羅,我一直很希望知道到底真正的天婦羅是怎樣的。 上一次到京都錯失機會,今次到東京,一定要試。 一天前預約成功,我算很幸運。 或許我太多年沒有到東京,今次才發現很多餐廳都需要起碼一星期前予約,我已經吃了很多白果了,不爽! 演唱會7 時半開始,預約5:30,一個人,個半鐘應該足夠。 5:30 準時到達餐廳,外面一個招牌都沒有,幸好我先google,知道餐廳的外觀是怎樣的,否則一定找不到。 打開大門,餐廳不是很大,大概可容納20人。 穿著和服的侍應引領我到bar 檯,前菜已準備好,餐廳就只有我一個客人,感覺好像包了全間餐廳,起初感覺怪怪的,6時後食客開始陸續到達。當晚除了我之外,有2對遊客,其餘都是日本人。 餐廳只提供一個Menu, 沒有其他選擇,我喜歡這樣的安排,一切交由廚師決定,讓我們吃最好的。   前菜,右上角的是蘿蔔蓉   我是當晚的第一個客人,廚師在我面前調製粉漿。看著廚師全神貫注,一絲不苟地將麵粉篩進白色的陶器中,那份幹勁、熟練的手腕令我看得如痴如醉。就是這份專業令當晚的每分每秒都是享受,讓你完全投入這個空間之中,用心享用他為你烹調的每一道菜。 第一道菜,鮮蝦 : 看著廚師烹調,剝殼的時候蝦還在動。 現在愛上了坐bar 檯,可以看到廚師烹調的過程,可以跟廚師交流,是另一種社交活動,和廚師建立relationship,與餐廳建立親切感。 這是我第一次吃到新鮮蝦的天婦羅,味道及質感果然不同。廚師說酟鹽便可以,不要點醬汁。  蝦頭 :好味甘香有膏,成個蝦頭都可以食。   Kisu 鱚 […]

Dine and Drink / little interest

My all time favourite interview from Sotheby’s – No 17

Posted on:

Benoit Gouez Benoit Gouez worked in Australia, California and New Zealand before becoming Chef de Cave (Cellar Master) at Moët & Chandon in 2005. He grew up in […]

Dine and Drink

終於找到了傳說中的燒臘店

Posted on:

大概 3 ,4年前,阿蘇於有線節目介紹這間燒臘店,讚到天上有地下無,燒肉是人手於後巷用碳火燒的。當時她只說是砵蘭街,我由旺角向油麻地方向一直找也找不到。事隔多了,竟然無意中給我碰上了,原來店在太子,店外貼滿與明星的合照,如發哥!雖然剛剛吃飽午飯,也不能錯過機會。買了一條骨,索價$150, 聽到呆一呆,但已經斬了,試一次無妨。 味道: 比坊間其他店的燒肉肉質較軟身、濕潤及肥美;現在一般市面買到的燒肉則較乾身、實肉及瘦, 這是我喜歡這店的地方,而且買的時候燒肉還是暖。 吃燒肉,皮是另一亮點,可惜永合隆的燒肉未能做到鬆化脆皮,相反是硬實厚,不合格,還是較喜歡太興的燒肉。

Daily bits / Dine and Drink

飲醉酒

Posted on:

每個人飲醉後都有不同表現,我飲醉不會亂說話,不會搞事,不會斷片,只會睡覺。回到家什麼事也不能做,只能睡。 朋友A飲醉後一定要吃東西,不論有多醉,還能買外賣,最厲害是回家後還可以煮菜。 朋友B飲醉後跟平時差不多,但看到男人會發狂,就好像蜜蜂看到蜜糖一樣,很可怕。 當我一看到這個情況時,我一定會“走先”。她試過在街上狂奔,差點連褲子也脫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