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癲佬正傳》: 對爾冬陞刮目相看

Posted on:

我對爾冬陞及他的電影沒有認識,只知道他是導演,或許他不是我的年代,或許我從來都沒有特別留意電影導演,雖然看過《新不了情》,但對他的作品未有留下深刻印象。 改變來自《就係香港》2022 夏一期關於爾冬陞的訪問,我決定找 1986 年由他首次執導的《癲佬正傳》來看看。 起初對舊片有所保留,擔心節奏過慢內容沉悶,情節婆媽。估不到《癲佬正傳》和我的預期完全相反,《癲佬正傳》是一部令我非常有驚喜,各方面水平都極高的電影,首次執導已經有如此水準的確令人意外。 根據《就係香港》的訪問,《癲佬正傳》由德寶電影投資,爾冬陞花了八個月作資料搜集完成劇本。劇本獲得當時在德寶任職策劃及編劇作家陳冠中垂青,令爾冬陞由武俠片演員轉型成導演。 《癲佬正傳》題材以探討精神病患者、康復者及照顧者的生活及面對的問題。影片當時遭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投訴及抗議,三度發回電檢處重審,幾經爭議後才得以上映,最後更取得近千萬票房。 電影由哥哥秦沛、梁朝偉、吳淬帆、葉德嫻及當時被視為票房毒藥的周潤發等演出。秦沛更憑藉《癲佬正傳》獲得第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及第23屆金馬獎雙料最佳男主角。 令我驚喜的除了電影題材及處理外,演員出色的表現同樣令我喜出望外,當中最突出的是只有24歲的梁朝偉,他演釋其中一名精神病患者,演精神病患者很易及最忌作狀,只是短短兩場戲,他的演技是我看過他眾多作品中最自然,最深刻及最有感染力的一次。 跟爾冬陞一樣,我對梁朝偉完全沒有感覺,縱然他是影帝,受大家愛戴,說甚麼電眼靚仔等,我卻完全未能理解和同意,但他在《癲佬正傳》中的演出令我另眼相看。 《癲佬正傳》是一齣 underrated 及被忽略的好電影,如果不是《就係香港》,我完全沒有聽過這部電影, 亦很少被提及。港產片一直以商業片當道,有多少人願意開拍以社會問題為主題的電影?最近流行「本土」,原來爾冬陞在40 年前已經很本土了。 特別是80 年代,思想相對守舊,大眾對精神病認識不多,甚至是社會大眾的忌諱,社會以有色眼鏡看待精神病患者,但80 年代,三十出頭的爾冬陞,不但注意到精神病,還大膽把這個題材放在大銀幕,而且電影整體處理得很好,這絕對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故此我由心欣賞及尊敬爾冬陞導演。 未看過《癲佬正傳》的,趁 Youtube 還未下架快點去看!

Hong Kong / Movie / UK Life

《時代革命》在英國上畫了

Posted on:

首先感謝主辦單位讓身處英國的人有機會看這部「禁片」。 很想看《時代革命》是因為香港無法上畫。人就是這樣,你越不給我,我越要看,是鬥氣是虛榮,跟電影的內容無關了。 《時代革命》開售的一刻令售票網站不勝負荷,死機一晚,影院說他們從未遇過這樣的情況,很多人包括我都買不到票,數次加場後才能買到。 到達戲院,看到很多香港人,見到很多熟悉的面孔,包括羅冠聰、Benedict Rogers、陶傑、Bob 叔、馬仲儀醫生,有一刻以為自己身在香港,回過神來卻是無限的感觸,其實是大家都離開了。 《時代革命》的上畫蘊含了很多的意義,這是一個象徵,是一種感恩,是一種無奈,是一種見證。從來看電影就如呼吸般自然 ,沒想過這種自由失去了。莫說《時代革命》題材敏感,在大陸,連 Spiderman 都不能上畫。2019反修例運動確確實實發生了,我不明白為何不能上畫,因為危害國家安全???難以理解。 就是為了一直擁有及應有的自由離開香港,今天能看《時代革命》就是行動換來的結果。自由被剝奪了會慢慢習慣,憤怒會逐漸消散,趁仍有溫度的時候行動,把握時機。 我沒想過看《時代革命》時會不會哭,估不到大家在電影播放前喊起「光復香港,時代革命」。聲音傳入耳朵,打了一個冷震便哭起來,然後一直哭。螢幕一幕幕熟悉的畫面,我沒有感到悲傷,反而我異常地憤怒,政府為何要這樣對我們? 幸好十分鐘後情緒便穩定下來,再沒有憤怒的情緒也沒有哭。2019 年只不過是兩年多前,記憶卻已經變得模糊,152 分鐘的電影幫我 refresh 了記憶。 凌晨一時離開戲院,腦裡出現了一個疑問,到底經歷了這麼多後我們得到了甚麼,爭取了甚麼?

Daily bits / Movie

女人四十

Posted on:

前幾天與相識超過二十多年的中學同學聚會,她們都是我中學時的死黨,最好的朋友,形影不離,對彼此的事無所不知。 離開中學時間越長,彼此見面愈來愈少,現在一年多才見面一次,中間可謂沒有聯絡。今次見面後很大感觸,人生好像來了一次中期結算。年近四十,大家都是單身,營營役役打拼十年後事業好像打回原形,從事傳媒的朋友當年如日方中,可惜紙媒沒落,她俾遣散了兩次,叫人唏噓。 沒有誇張,朋友們全都長得很漂亮。中學時,其他同學忙於讀書,大家都忙於拍拖,一個接一個,男朋友都是校外人,大我們至少五六歲,十五六歲的中學生偷步走進成年人的花花世界,是目不暇給難以抗拒。 畢業後大家仍舊過著如走馬燈的感情模式,但不再刺激好玩,二十多歲的女生開始談起結婚生仔,憧憬如何如何。 可惜世事往往未能如願,其中一個朋友總碰上已婚男。距離三十歲的日子逐漸接近,另一個朋友焦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忙於找尋她的筍盤;她永遠是最主動的一個,為達到目的不惜一切,後期迷失理智,勸不來。她常說:「女人就是要生仔,不能生仔的女人有問題,有病的。」我們都說一切隨緣吧,她說: 「世界上是沒有隨緣的。」她用盡所有辦法令自己懷孕,可惜天意弄人,原來有病的是她自己。 浮浮沉沉,起初大家很用心聆聽大家的愛情故事,男朋友的背景,如何相識等等; 後來已跟不上誰是誰;再過一段時間,大家已經無興趣去問,甚至沒過目已胎死腹中。 永遠最胖的我,如今竟成了最瘦的一個,事實我的磅數跟中學時一樣。從來食極不肥的,如今臉龐變得圓圓的,大家紛紛埋怨肥了很多,這正是踏入中年常見話題。 今次的見面,那個專遇已婚男的朋友又和男朋友分手了,我們「哦」了一聲,便說別的話題。一直愛情至上的她竟然說自己習慣了一個人的生活; 一直以生小朋友為人生目標的朋友,竟說沒有子女也不緊要!十年裡好像發生了很多,驀然回首,大家的狀態卻如十年前一樣,唯獨是大家的生理和心理都走進了一個新的境界。

Movie

《一念無明》

Posted on:

《一念無明》全城熱話,我星期三看了。戲沒有如外界形容般黑暗和低氣壓,起碼有一個正面的結局,當然戲裡帶出的社會問題需要大家的關注與一起改善,希望世人能釋除對精神病患者的歧視與恐懼。我認為恐懼很多時是來自無知,只要了解與認識,恐懼隨之消除。 當大家將焦點放在余文樂與曾志偉的演技,我卻駐足在戲名「一念無明」,其實「一念無明」是什麼意思?原來我不理解。 「 一念無明」一詞出自佛學,我覺得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簡單來說「一念無明」指是人遇的煩惱(煩惱障),一個不知何故的念頭(煩惱),建議閣下翻查「一念無明」詳細的意思。 有兩段戲我印象特別深刻,分別是曾志偉撞車後,余文樂到醫院探望的一幕。余文樂怪責曾志偉當年拋棄他一家,遺下他一個人面對種種問題與難關。曾志偉向余文樂道歉,承認自己的過錯。余抑壓多年的怨恨就此釋懷。很多時,其實我們只想聽到對方說一句「對不起」,真心承認及面對自己的過失。可是,這一句「對不起」從來都不輕易出口,說對不起是需要學習。這一幕張力磅薄,無意識地,我跟他們一起哭了起來。                                 另一幕是曾志偉致電在美國的兒子,告知自己及哥哥(余文樂飾)的情況。兒子拋下十萬個理由,說他忙得不可開交,不能回港。他勸爸爸自己找心儀的老人院,費用會由他負責,並將哥哥送到精神病院,不要把麻煩扛上身。,曾志偉靜默數秒然後說:「是否所有事都可以外判?」這句話非常震撼,然後想想身邊的情況,清潔外判、煮飯外判、家務外判、照顧子女外判、照顧父母外判,原來許多被外判的對象或事情都是非常切身的人和事。穿的衣服、吃的東西、家頭細務都交給別人去做,這句說話一言驚醒,的確值得我們深思。

Movie

電影《幸運是我》

Posted on:

誤會了!真的誤會了。大家都以為《幸福是我》是催淚、煽情片,會由頭喊到尾,但留意英文片名(Happiness)露了端倪。   以為電影是一個簡單的故事,講芬姨(惠英紅飾)因為認知障礙,逐漸失去自理能力,最後好慘好可憐地過世,但原來不是。   說去看這套電影,個個都耍手擰頭,因為他們跟我一樣,以為這是慘情片。我真心因爲惠英紅而入戲院的,催淚,我不怕。 以為電影的主題是關於認知障礙,原來不是。戲裡芬姨說了好幾次「我幫下你,你幫下我」,相信這就是電影的主題,它是一部開心、正面、有信息、守望相助、人間有愛的電影。 淡淡然,沒有呼天搶地的悲傷、沒有大起大落的劇情,同時亦沒有悶場。喜歡芬姨的坦率、喜歡芬姨的家:牆上的紙皮石、弧形的牆、還有我最喜歡的窗框;喜歡片尾的黑白劇照及芬姨四處找阿旭那場,走過數次西環尾的石牆樹,昏黃的燈光,很有味道。 因為很多「以為」,差點錯過了一部好電影。

Hong Kong / Jazz / Movie

《小親親》

Posted on:

上星期又再看了一次《小親親》,連同今次我已經不知道這是第幾次看。但無論看幾多次,每次看都很有感覺。今次看畢後,我決定將它加入”我最喜愛電影之列”。 記得第一次看《小親親》的時候應該就在它上畫(2000年)的時候 。在那裡看?不記得了。和誰看?不記得了。為什麼看?大抵是當時還存有丁點喜歡郭富城吧。相反第一次看其實沒有很多特別的感覺,只是淡淡然的小品愛情。這種淡淡然的感覺,相信是上了年紀的人才會明白及享受。回想當時還是中學生的我解讀這套電影很片面,可能是因為電影內用上很多爵士配樂,所以我喜歡這套戲。至於主角們的演技,沒多留意。 每次重看都會比上一次看得更多,感受更多。直到今次再看我才發現這套戲的音樂創作是趙增熹、攝影是鮑得熹、服裝指導是吳里璐,那麼多猛料之人,怪不得這套電影這麼耐「看」,只怪我15年後才發現。 相信不同年紀會看到不同的東西。年紀大了,觀察比年青時細緻得多,才能感受及明白電影內的細節,比如是一個微小的動作。所以同一套戲,可以無限翻看,就如書一樣,每次都會有新的感受,很奇妙。 今次再看《小親親》泛起了很多感觸及感覺,或多或少是加入了很多個人情意結。一方面是爵士樂,另一方面是拍攝地點, 中環。 戲中基本上大部份外景都在中環(soho)拍攝,一邊看勾起了很多當時(2000年)在中環的回憶。還記得平日的一個下午在士丹頓街的一間麵包點吃著banoffee pie, 喝咖啡,在㞳斜的街道上無聊地遊走著,這都可以再次在《小親親》內找到。 香港的店舖變得實在太快,縱然今天踏足士丹頓街也不能勾起什麼感覺,因為今天的士丹頓街已經面目全非,結果只能靠電影緬懷一番。 中環對於我來說實在有一種很深很深的情意結,深得有時連自己也不明何故。不過很多事也不一定有解釋。現在不能,或許5年後會明白。 送給跟我一樣喜歡中環、喜歡爵士樂、喜歡《小親親》的你。 I wish you love

Movie

La Pianiste 鋼琴教師

Posted on:

一齣久仰大名的電影,於2001年上畫,奇怪當年為何沒有在大銀幕上觀看。直至最近脫離了有線,轉投了Now TV,終於有機會。 其實 Now TV 是電視加小米合子的合法版,暫時都幾滿意 。最喜歡他有On Demand 的功能,我想什麼時候看也可以,中間沒有廣告,投入感一流;如中間要暫停收看,下次再看時可以由上次暫停的位置繼續收看。功能如Hi Media,小米盒子等差不多,但優點是一定看到及十分流暢。有時也很厭倦那些大陸盒子的走鬼生涯,寧可付點錢,簡簡單單,安安樂樂地看。 當中推介是他們的自選電影頻道,有各類大片外,亦有較冷門的MOViE MOViE頻道。(MOViE MOViE由香港電影業界為香港觀眾度身訂造,致力提供最多元化的優秀電影,獨家搜羅全球人氣猛片、精挑細選橫掃國際影展的得獎傑作, 以至口碑載譽的不朽經典,送上世界各地的高質好戲!) 今次在 Movie Movie 收看《鋼琴教師》,事前沒有看過電影簡介,因此不知電影說什麼。在這裡我不說內容,反而想說是很久很久沒有看過這般Hardcore、Powerful 的電影。 看《鋼琴教師》出現了數次「頂唔順」的情況,要暫停了好幾次,抖抖氣才看畢整套電影,實在太intense了。自問自己接受能力一向都很高,例如是拍了很多集的《SAW》。如果後生一點,看《人形蜈蚣》也應該沒有問題。但是現在,不行了! 《鋼琴教師》內的某些情節實在太哽,例如女主角用刀片自殘下體禁慾、女主角向男主角提出的暴力要求,還有是女主角在色情店看電影時,拾垃圾筒內染有精液的紙巾並猛力去聞。 演員、導演表演出色,令整套戲立體有層次,特別是女主角的深鬱變態,Isabella Huppert 演繹得淋漓盡致,令觀眾投不過氣來。這套電影實在太powerful了,電影完畢後的幾小時,完成抽離不了女主角的心理狀態,停留在導演營造的氛圍下,很可怕。 如果你受得了,絕對推介你看這部電影!

Movie

再次成為百老滙電影中心的會員

Posted on:

還記得上一次成為會員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隱約記得入會費是$100 。當時就入會費考慮了很久。今時今日入會費是$120 ,即時送一張免費戲票;生日又會再送一張免費戲票,單是這樣已經值回入會費了!這絕對是一個no brainer 的選擇,完全百思不得其解為何當年為$100 苦惱,最後沒有續會。 很高興又可以重投百老滙電影中心的氛圍,欣賞很多其他影院不會上映的電影,很興奮!

Movie

〈觸不到的她〉Her

Posted on:

我看電影都不愛看synopsis ,因為看後會有expectations,不能原汁原味感受電影, 會有偏頗。 看〈觸不到的她〉,電影開首便好奇地想,「觸不到的她」到底是指什麼呢?什麼可以是觸不到的她?結果,中文譯得很好! 一路看〈觸不到的她〉,很快便跟自己說,我愛這部電影。好像已經很久很久沒有這種感覺了。類近的感覺,想起了<Being with John Malkovich> (1999)。一樣有Blow your head off 的刺激; 好像給大腦注入興奮劑, 有巨浪在腦海翻動,把你的思潮弄得七上八落。記得當年看完<Being with John Malkovich>會頭痛,因為天馬行空的戲軌,腦袋有點不勝負荷。這是思想上的刺激,而不是官能上刺激;能給予你思想刺激的電影絕對比官能刺激少及難。一個主題,一個意念,沒有想過,因為我們常會想現在,想過去,卻很少想未來。 這個電影題材,有創意之餘卻不是天方夜譚,是有前瞻性,與現實世界很接軌,因此投入感更大,很喜愛題材帶來的刺激。 離開影院的一刻,友人帶點不屑說:「有沒有可能?」 我說:「絕對有可能」。情況就好像二十年前在電影裡看到輕觸螢幕一樣,真的有可能嗎?或許,teleport 有一天都有可能。 除了喜歡及欣賞〈觸不到的她〉的題材外,同時亦很欣賞編劇如何將一顆種子(concept) 慢慢發展出很多深入的可能性,而每個細節處理得非常自然,合理,不誇張。例如主角同Samantha (OS)去旅行,和同事Double Date , 以手機鏡頭作為Samantha的眼。OS用聲音,圖像和你交流。咁都俾你諗到,但又work […]

Movie

Blue is the warmest colour

Posted on:

有一天看報紙專欄,筆者以這部電影作引旨闡述朋友的愛情故事,看後立刻購下兩張門票。再看看其他影評,大部份批評電影過多性愛場面、電影過長;而李安導演則大讚:「後半段實在太精彩了。」 看過不同的影評後,不期然對電影產生期待。到底性愛場面是否氾濫? 電影是否太長? 尾段又是否如此精彩? 專欄作者形容電影是近年看過最浪漫的電影,我滿腦子充滿著無限的期待。 三小時很快便過了,沒有感覺冗長、多餘。情感、氣氛是需要時間培養的。性愛場面亦放置得恰當,每一次都跟上一幕連繫著,有著不同的功能及意義。我反而好奇有此批評的觀眾們,或許他們很少接觸法國電影。我對於法國電影的印象是,特別是藝術電影,性愛場面是必備的元素。如電影<最後的時光> (Le temps qui reste),電影講述青年發現自己患上絕症後如何渡過餘下的生活,當中有不比<Blue is the warmest colour> 少的性愛場面。性愛場面多寡並不重要,最重要是恰當。要數多性愛場面,不禁想起英國電影<Nine songs>。電影以9 首歌貫穿電影,講述一對情侶感情的開始及終結,基本上每一首歌(每一段)也會有起碼一次的性愛場面,離開電影院的一刻我曾懷疑自己是否入錯影院。 看畢<Blue is the warmest colour> ,沒有熱血沸騰,也沒有大叫Bravo。 感覺電影沒有太大的起伏,也沒有感染力,或許只是我不懂欣賞。反而感覺自己好像去了一趟法國,羨慕他們的學習環境空間,可以有時間討論作者的心景,與朋友的對話是交流喜歡的作家、哲學家、畫家派別。在香港,就算我能這樣討論,也很難找到一個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