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的不是今時今日的通訊程式 line, 而是90年代的獨有產物「電話交友」,當年還是初中的我是「玩line」最蓬勃的年代。
甚麼是玩line ?玩line 簡單來說是今天的 Tinder 電話版。當互聯網及手提電話發展仍未成熟的時候,玩line 是當年交友約炮的渠道。
分享所見的人和事
Revisit 憶蓮 2007 音樂會 – 音樂厲害的地方是能夠牽動情緒,同一首歌在人生不同階段聽可以有不同的感覺。當一首歌陳釀一段時間後再聽或會勾起不同的畫面、人物、感覺、情緒、回憶和溫度。 中學時聽的歌能喚起中學時的畫面,人物及回憶。許多瑣碎的事隨時間忘記後,原來音樂在無意識中成了回憶的載體,就好像相片一樣,儲存了當刻的片段與感覺。 / 昨天重溫了林憶蓮 2007 年在九展舉行的音樂會 Come As You Are Be Who U Are。當年有到現場看這個音樂會,當時很喜歡,因為跟憶蓮大部份的演唱會風格很不同。但過了幾年後又不太喜歡,因為音樂會中的歌不是主流的歌,歌曲的 arrangement 跟原曲很不同,所以放下了一段時間沒有聽。 就這樣過了16 年。16 年後變成了中年的我 revisit 這個音樂會反而有很多新的感覺及更深的 insight,看到及聽到更多的細節,有新的感受與感想。 […]
剛透過 Live Streaming收看了岑寧兒的音樂會。很滿足!像喝了一碗暖暖的心靈雞湯。 首先很多謝Yo-yo 及團隊,創作了這個音樂會; 同時亦非常感謝主辦單位讓身處海外的朋友可以一同參與。 起初以為這是一個普通的音樂會,完全沒有理會過音樂會的主題:《Home is……》。以往的音樂會都會有主題,但那些主題都只不過是念口簧式的包裝,根本沒有意義;想不到,they meant it! 音樂會結束後,恍如逛完了一場展覽,一個以《Home is……》為主題的展覽。沒有想過音樂會也可以如藝術展覽般,以音樂、歌聲、歌詞、影像、文字、舞台效果展現創作者想表達的訊息,訴說了他們心中的《Home is…..》。 音樂會令我反思在2022年 ,特別是臨近香港回歸25周年前,到底甚麼是家? 到了今天,家的定義好像昇華了。很多人,包括我都離開了「家」。 但甚麼是家? 家是出生的地方?家是親人朋友所在的地方?家是一個地方?還是自己就是家? 還是其實哪裡都是家,因為我們都 connected,一直也connected,只不過大家的距離拉闊了。今天,家的意義或許不再局限於地域,只要還是 connected,大家還在家。 沒試過看完一個音樂會後心靈會感到非常滿足,就如喝了一碗暖暖的心靈雞湯或看了一本觸動心靈的書。沒想過一個音樂會可以如似 powerful,傳訊能力可以這麼強。沒試過看一個音樂會,因為感動而哭了那麼多次,黐線架! 最後要再次感謝岑寧兒與團隊,製作了一個既有深度又有溫度的音樂會,這個音樂會除了帶給大家音樂與歌聲的享受外,還溫暖了大家的心! I am so […]
結果我真的停止了 Spotify 的 subscription ,加入了 Tidal。對於 Tidal 的介面使用感覺較良好,體驗亦較佳。 不過我又發現了自己用 Music Streaming Platform 的問題:就是「貪婪」。當聽一首歌或一張唱片時,會不能自拔地想到其他唱片,結果大部份時都不能聽完一首歌或一張唱片,這種失控情況令我感到很精神疲倦。 剛剛機緣巧合下碰到了佛教的 Chanting 及純音樂,新嘗試,感覺不錯。
成長於 CD 年代,習慣買唱片,習慣將唱碟放入唱盤裡,按一下播放鍵,好好享受音樂。 隨著數碼音樂發展,我聽音樂的習慣在無意識地被改變了,聽音樂的機會少了很多。現在好像沒有渠道能被動地獲悉音樂情報,以前電視每星期有很多音樂節目,可以獲得很多本地海外音樂資訊,逛唱片店是消閒節目之一,現在連HMV都消失了。 但,生命還是不能沒有音樂,所以幾年前開始用 MOOV 及 Spotify。 Spotify 有海量的音樂,還會跟據你的喜好推薦相關歌手,理應感到很高興,讚歎並開懷推抱。 但現實是我每次打開 Spotify 都感到很迷失,總是感到不對勁,但又說不出有何不妥。 我聽音樂的習慣是很清晰明確地知道自己想聽哪位歌手的音樂,然後找出唱片來播放。但現在不同了,每次打開Spotify時都沒有清晰目標。每一次好像進入了一個很大的市集,地上放滿各式各樣,令人花多眼亂的商品。走馬近強迫症式不斷按 Spotify 為我推介的音樂,聽了幾秒換一首、幾秒又下一首,反而忘記了當初打開程式的目的,換來是每次都很忙亂的感覺。 結果是聽了很多音樂,但又好像甚麼都沒聽到。你問我剛才歌手的名字及歌名,我完全答不出。 我不喜歡這種感覺、這種形式, 太水過鴨背,太無血無肉,完全跟歌手建立不了連繫,不能了解歌手,整個過程太快太無情了。 最後,到底我要習慣這個聽歌模式,還是要尋找或塑造一個自己覺得舒服的聽歌模式呢?還是要回歸以往的CD 模式呢?(好像回不去了) 但我好肯定是不喜歡Spotify 這種即食,沒有深度兼冰冷的聽歌模式。
慶幸今年1月出席了進念舉辦的潘迪華致敬音樂會,會後購買了潘姐姐的自傳。雖然還有很多書未看,但致敬音樂會後,對潘姐姐的興趣飊升,所有新書通通讓路,要先看姐姐的自傳。結果我非常享受閱讀姐姐的自傳,獲益良多之餘亦有很多人生的啓發與勉勵,有很多感想感覺想跟大家分享。 在音樂會前對潘姐姐沒有了解,基本上除了聽過她幾首歌和擁有她幾張唱片外便毫無認識。多得進念的演唱會及看完她的自傳後,尊潘姐姐了解更多並對她產生無限的尊敬,難怪黃耀明說她是Role Model。「上海人」果然名不虛傳,後悔自已出生得太遲,很想見識3-40年代的大上海。原來我和潘姐姐一樣都覺得自己生錯年代,生錯時空。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樣的想法,事實上根本沒有生錯這回事,只是我們永遠著眼於「沒有」而不是「擁有」。 最令我感動和欣賞的是潘姐姐對自己的要求、Energy、Vision和堅持,一邊看一邊自愧不如甚至覺得自己不知所為。她是一個有夢、有理想、有態度的典範。字裡行間完住感受不到她是一位89歲的長者,沒有半點老套或代溝的感覺。相反,她是一位先行者,目光和活力比我或任何年青人都要遠大。 書中提到她有一次到大學與學生交流,一位一年級生興高采烈地告訴大家,他的理想是「發達」,要買洋樓,買賓士、養番狗。潘姐姐聽到後呆住了,心想現在的年青人為何如此膚淺,甚麼都是金錢至上,相反她年青的時候會想如何服務社會、貢獻社會。 試問我又何嘗不是如潘姐姐一樣有一顆熱切的心與幹勁去服務社會,所以一直投身公共機構,服務香港。但踏足社會後,我發現身邊的人都是買車買樓發達為人目標;莫說身邊的人,就連社會都是瀰漫著這種風氣。其實應該說,我認識的所有人,沒有一個人有服務社會的想法,全部都是如何賺錢,如何買樓。潛移默化下,久而久之,我都忘記了自己有過同樣的理想,全靠潘姐姐的書喚起我曾有的想法或是中心思想。 潘姐姐全中,這個年青人絕對是我這代,甚至大部份香港人的寫照。現在我身邊每一個人掛在口邊的永遠只有是如何發達、中六合彩、買樓、再買多一層樓,然後移民。身邊想找一個看書的人都很難,這樣有甚麼辦法不膚淺。 我都不明白港英管治下的香港為何「栽培」了一班這樣的人。雖然我沒有這位同學坦白,但買樓又何嘗不是當年我畢業後的「理想」。「夢想」?真心,我有生以來沒有想過「夢想」,也沒有人討論過這個題目。「夢想」一詞好像就不存在於香港一樣。老實,我真的從沒有想過甚麼是「夢想」,直到三十幾歲的我,好像已經沒有能力去想夢想。 但潘姐姐就是無時無刻發放無窮的正能量,無論環境幾惡劣,好像永遠有度金光圍繞就潘迪華,很光很熱,即令我這個渾渾噩噩的廢中開始去想夢。雖然我連夢還沒有想到,但從潘姐姐身上好像找到了希望,讓我這個接近生無可戀的人再次振作起來。 無論是從潘姐姐的口中和書中都感受到她是一個熱愛生命的人,到底有甚麼令你到今天仍這般熱愛生命呢?引用書中最後一句「燃亮生命的火花,創造生存的價值」為大家鼓勵,共勉之。 最後,有些說話想跟潘姐姐說的: 妳的歌還有人喜歡的,而且不斷會有年青人接觸妳的音樂 妳做的一切,妳的經歷的確影響了我,而且引領我到一個新的領域,很多謝你!希望妳繼續快樂,健康。 很多謝妳的自傳,讓我有機會「看」到繁榮時期的香港,令我對香港的認識又多了。
忘了在哪裡初次接觸潘姐姐的歌了,可能是中七的事,即2000年左右。其後瘋狂地購入她的唱片,最喜歡是《我的路》,因為這是一張爵士唱片,跟喜歡爵士樂的我一拍即合。 除了爵士樂外,非常喜歡潘姐姐的聲音,那種如酒般醇,有性格有味道有經歷的聲音,聽到她的聲音就好像聽故事一樣,感受到她豐富人生歷練與見識。 雖然間中有音準問題 ,但潘姐姐也說她不著重音準, 而是歌聲中的感覺和感情,何況她當時已經是年過七十的「中年」,還何挑剔甚麼。 從她的聲音中感到澎湃的音樂感、快樂及享受唱歌的愛。因為她熱愛音樂,就連我聽到她的歌聲也快樂了。 約2011 年買了她在文化中心的演唱會,最後卻忘了出席(這是從未有發生過的呢!),怎料再沒有下次機會了。 進念二十一面體於2019 年1月4-5 日舉辦了「致敬潘迪華姐姐旅情演唱會」,一見到廣告便買票了,因為不知道有沒有下一次。雖然是致敬演唱會,但希望見到潘姐姐一面,而且對上次的錯過仍感後悔,所以緊張起來,要把握機會。 起初以為是純演唱,不過進念加入故事元素,配合林嘉欣的讀白、照片,給大家說潘姐姐的故事,令整件事更有意義更完整。在演唱會上一聽到樂器奏起便毛管戙且感動得哭起來,Live 就是有這種魔力,如英文字一樣,多麼有「生命」多麼有 Energy。 全因致敬音樂會,才發現我從沒有了解過她的故事,對她一無所知。聽了她的故事後更尊敬和欣賞潘姐姐,她實在太厲害了。由她離開上海到香港,廿多歲才學英文,60年代到歐美演唱,上BBC 、簽約英國的BMI 唱片公司、與 Louis Armstrong 合照等,嘩,後無來者。 還未說她把中曲填上西詞,將東方音樂帶到西方去; 還有舉辦首個中式音樂劇《白孃孃》,記緊當時是6、70年代,是一個資料不發達、沒有互聯網的時代,可見姐姐的才華及目光遠大。 還有還有,因為她喜愛 Big Bang,無論是唱片和演唱會都曾有 Big Band 元素,對於喜歡Jazz […]
你是否也認同今時今日的香港各方面都比以前保守,思想如手腳般束縛,不能自由地暢所欲言。 現在常常不自覺地回味 80-00 年代香港的輝煌日子。見證著香港的興衰,內心有一種說不出的痛與無奈。 最近認識了一首劉美君90年代的歌: 《事後》 曲 :杜自持 詞 :林振強 編曲:杜自持/倫永亮 飄浮 如夜那般半睡潮浪之中 輕輕輕飄浮 在那舒暢內和微濕中 疲倦了 懶理秀髮披面龐 含著笑 再吻吻你的汗 毫無重要 懶理世界的轉動 繼續留在 活在 浮在暖暖臂彎中 *回味 亦覺精彩 千個浪 又像喝彩撞來 曾全部 受你主宰 死去活來 回味 亦覺可愛 想起你 在我之內 曾全部 為你張開 死去活來 飄浮 在這因你在而亂的毯 此刻心頭 像你火吻後而紅的肩 仍是醉 似永遠醉得未完 無話句 卻說了我甘願 全無後悔 我愛徹底的體驗 我願明夜 夜夜 仍是再有這麼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