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y / right to die

The last resort : The Sarco – 無需藥物及協助的安樂死

Posted on: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認為世界是在盲目求生的意志下形成,生存只是遵從自然界的法則而已。這種盲目的意志而產生的紛爭痛苦永遠都會持續下去,社會全體不論怎樣變化一都不可能減輕個人的痛苦,這種思想稱為「悲觀主義」。  他說這種盲目的意志暫時逃離的方法就是沉浸於藝術中,為了得到徹底的逃離,就只能藉由同情他人及和他人共享痛苦,又或者由佛教解脫。 (出處:田中正人《哲學超圖解》) ——-  每個人無法控制出生是肯定的,而社會灌輸給我們的觀念是死亡也無法控制,自殺不乎合道德觀,但為何人的自由權利要被第三者或社會觀念限制? 當社會開始接受人應該擁有結束個人生命的權利後,人道結束生命的方法才能得以發展,提供低痛苦的方法,取代及改善目前可怕的自殺方式如:跳樓、上吊、燒碳等。 相信有一天自殺的權利將得到更公開、更廣泛的討論和接受與發展。先不說自殺的權利,就連安樂死的權利目前只有少數國家是合法的。 ——– 現時也有倡議 Right to Die 的組織,其中一個瑞士組織 The Last Resort 公佈,自助式安樂死膠囊 Sarco 已可在瑞士使用,使用者可自行結束生命,而且收費低廉。 The Last Resort 於2019 年在威尼斯設計節展出 Sarco 膠囊艙,這款膠囊艙採用3D 打印技術製作。透過注入液化氮 (nitrogen) […]

Philosophy

雪卵

Posted on:

大約兩年前一位台灣朋友到英國雪卵順道住在我的家。她單身,現居新加坡,當時38歲。 問起她為何千里迢迢要到英國,她說在新加坡要結婚人士才可以雪卵;台灣好像也是,結果唯有到英國做。她說仍希望有自己的小朋友,她說想有自己的「lecacy」流傳後世。 我聽了後有點震驚,一方面我沒有想過她會有這種想法,我眼中的她很獨立,事業放第一位,家庭觀念不重;第二是我不認為我們的基因比其他人重要或優良,值得或需要特意留存下去。這件事讓我對她有了新一層的認識,原來某部份的她很傳統,這為我的思想帶來了衝擊。 我一直都偏向優生,亦認為現時人口過多,攫取過多地球資源,所以沒有生小朋友的想法,亦不認為現世是一個良好的環境,亦不看好未來。 與其用一條生命純粹滿足個人的慾望,留下文字不是更有意義和價值嗎? 另一個來自我同事的故事,他已有一個女兒,隔了很多年後他與太太有了第二個小孩。閒聊間我們問他為何隔了那麼長的時間才有第二個小孩,他說他們一直都沒有打算生第二個小朋友。 他說他有一個弟弟到現在也沒有結婚,他希望子女長大後連叔叔一併照顧; 若只由大女一人照顧會很吃力,所以相隔數年後便決定多生一個分擔。我聽了後同樣感到很驚訝同時超越了我的認知,我沒有想過這是生小朋友的原因。如果我是他們第二名孩子並知道自己來到人世的原因是這樣我會很難受。 換個想法,如果將撫養一名小孩的金錢儲起來並投資,騰出來的時間,效果應該不遜於製造一個人出來而且風險更低。因為人是獨立個體,有獨立思考並不受任何人控制。你期望養兒防老,我更覺得是一廂情願。 我不反對生小孩,但純粹為了晚年有人照顧,我就不敢苟同了。

about myself / Philosophy / self love / Spiritual

來自Shopping 的「罪疚感」

Posted on:

很多時購物前都會磨蹭一番,特別是購買價錢相對高的東西,要經歷一輪天使魔鬼爭辯。魔鬼勝了,內心會隨之出現「罪疚感」,讓自己感到好像做錯事了。 這是一個由世俗,主流社會學回來的反應嗎? 細想,既不是偷也不是搶,又沒有犯法,而且是用自己的錢買的,為何會感到如此具大的「罪疚感」呢?是因為感到自己做「錯」事嗎? 「錯」是因為購物嗎? 為何「購物」跟「做錯事」在無意識下扣連 (conditioned) 了。

awakening / Daily bits / health / Philosophy / Spiritual / Sudden thought

「給點時間」

Posted on:

十年前朋友因為突如其來的原因收養了一隻貓,她沒養過貓,多年前曾養狗。 對家中突然出現了一隻貓令她感到不知所措。 那天我和她把貓接回家,她憂心忡忡不知怎樣和新室友相處,我隨便說了一句:「給牠一點時間吧」。 多年後,朋友說,謝謝你當年的一句話,你說「給牠一點時間」。 這一句對於我來說很隨意的說話,原來給了她很大的支持及幫助,舒解了她當刻的焦慮,以平常心和貓貓相處,今天她已是一個非常專業的貓奴。 另一位朋友多年前因情傷患了抑鬱症,當時她害怕獨處,很多時我會在她家中過夜聽她哭訴。我當下也沒什麼能說,隨心說了:「給自己時間」 。 今天她已是兩個小孩的媽媽,幾星期前她到我家住了一星期,閒談間她提起當年我叫她「給自己時間」 。 若不是她們提起,我已全無印象。驚訝當年我隨心的一句話對她們來說是當頭棒喝,變了一句很有重量的說話,並感激萬分。 她們的感激對我來說是「黑人問號」,但能夠幫助她們已經足夠。或許在生命中,我們都需要一句「給點時間」的提醒,包括我自己。

Philosophy / Quote

你正在生存還是生活?

Posted on:

  What a powerful quote! It’s like a punch in my face.  到底生活是甚麼?生存又是甚麼?如何界定 我也不知道自己正在生活還是生存。

beauty in daily life / meaning of life / Philosophy

想學 vs 為學而學

Posted on:

前幾天一位朋友問:「新一年,若要你選擇一樣東西,你會學甚麼?」 巧合地我正有學鉤針 Crochet。 他這個問題引起我一些思考,發現我對新一年的感覺越來越薄弱,近乎沒有感覺。對於新一年要做這些哪些,來年要完成甚麼甚麼等的看法認為有點儀式化或世俗。 相反要做的去做,立刻做,沒有太多的思考機心,我認為更好,沒有因為要做而做的壓力,是 件隨心的事。當然有些事情是要計劃才能成事,新一年是一個好時機給自己機會思考安排。我想說的是隨著年紀增長,對新年、年齡這些東西越來越沒有感覺,反而活得更自在。 想學一件事便去學,是一件多純粹的事。相反,因為新年要找一件「新」的事去學,出發點已經複雜了。與其因為新一年要學一樣新東西,不如找一樣已懂的事磨練,做得更好,因為說到底就沒有東西令你想學。 當然兩者不是零和,有你無我的存在,我永遠推崇持續學習精神,只是朋友這個問題讓我覺知一種純粹想學習或渴望學習全新事物的感覺有多好並立刻付諸行動。特別是到了中年甚至老年,很多人都對學習失去熱忱;相反,當你還有那顆好奇及渴望學習的心,人才有生命力,保持心境年青的秘訣。

about myself / Philosophy

從思路剖釋「自欺欺人」

Posted on:

「自欺欺人」是一個常見及負面的形容詞;從表面及詞義上簡單易明,呼之欲出,簡單來說就是呃自己再呃人。自從我被形容過為「自欺欺人」後,我開始對這個詞語產生興趣,並有深入的思索及分析。 我嘗試從一個「自欺欺人」的人的視點去剖釋「自欺欺人」,我認為大家都被「自欺欺人」的「欺」字誤導了。所謂「欺」字,是有意識的,有動機或無動機地去「欺騙」。 但我認為在實際情況下,大部份的「自欺欺人」是出於自己無意識的狀態下發生的(即自己沒有欺騙意圖)而是自己對特定情況及事件產生了錯誤理解;然後將這個錯誤的訊息傳遞給他人,所以其實當中沒有「欺」的成份,而是自己對事情錯解錯誤而已。 當然亦有情況是自己是知道真相的(有意識),但由於自己未能/不能接受真相而真正的「催眠」(欺)自己再欺他人,這個情況就是大家一直理解的「自欺欺人」。 但我發現「自欺欺人」存在一個「無意識」的 implicit 演釋。

Philosophy / Spiritual

撕掉標籤系列: 我們很夾 。「但我大你很多」

Posted on:

  我:我們很夾 。 他:「對,但我大你很多」 ———————————————— 這是奇怪但普遍的現象。為何社會要灌輸差不多年紀才能成為朋友、伴侶的概念? 夾便是夾,喜歡就是喜歡,是人的性格特質,兩個人一起時的化學作用,與年齡無關。偏偏我時常遇上這句說話:「我大你很多。」 如果真正看到彼此的實相,便不會說這句話。 請放下標籤去模糊你的心及眼去看這個世界,去看身邊的人和事。

about myself / Philosophy

廣與深

Posted on:

我是一個好奇的人,涉獵的東西很廣,好像甚麼都知,甚麼都能搭咀。 某天卻發現我好像知道很多,但卻甚麼都不懂。一切流於表面,面積很大,但完全沒有深度。 今了看了杜汶澤Facebook 文章,說黃秋生曾經教過他,如果喜歡一件事而不去研究,就是豬。 看了這個post 後有很強烈的感覺,對!就是從來都不去研究,所以去不深,永遠流於表面。再想想,其實又很矛盾,如果是你喜歡的事,研究應該是理所當然的事。若果從來都沒想過研究,那到底是否真的喜歡?還是懶?  

awakening / Learn Something New is Fun / Love & Soul / meaning of life / Philosophy / Reading / Spiritual

〈與神對話〉的思索

Posted on:

如果如《與神對話》中所說,我們是自願及選擇來到或再次來到地球做人,但又要失去所有記憶,好多人到死的一刻都沒有發挖和發現他們來地球的目的,那到底是甚麼玩法? 說法跟 Starseeds 差不多,Starseeds 又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課題,不過我未開始探索 Starseeds,遲些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