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

最近讀甚麼:《宙的暖心料理》

Posted on:

這篇文章分享了對書籍《宙的暖心料理》的評價,作者期待輕鬆的故事,結果卻是虐心的情節,主要圍繞非正常家庭及角色「阿恭」的無私幫助。雖然故事沉重,結尾略帶陽光,但整體體驗令人不適,建議對家庭問題敏感的讀者閱讀。

Reading / meaning of life

最近讀甚麼 : 《Man’s searching for meaning》Viktor Frankl

Posted on:

這篇內容探討了兩本關於人生意義的書,其中Viktor Frankl的《活出意義來》特別強調,即使在艱難的環境中,個人成長和自由選擇依然存在。作者反思了心理學的意義、追求快樂和成功的誤區,以及透過学習與内心的力量面對苦難的重要性。

Reading

閱後感想 :《覺醒的道路:前中共香港地下黨員梁慕嫻回憶錄》

Posted on:

今年初劉世良先生在 YouTube 節目介紹了梁慕嫻女士的新書:《覺醒的道路:前中共香港地下黨員梁慕嫻回憶錄》(下稱 “回憶錄”)。我本身對梁女士沒有認知,對這個題目有興趣,便四處找找這本書。不過沒有很多平台有售,香港更加沒有,不知是否已成禁書😔。

看到博客來 有售,但台灣訂書到英國運費很貴,猶豫了一段時間才下單;來想買電子書,可惜沒有,只能買實體書了 ,付費後不到一星期便收到新書了!

Reading

如何在「大躍進」中活下去

Posted on:

最近看馮客 Frank Dikotter 的《毛澤東的大饑荒:中國浩劫史1958-1962》,一直看一直問自己:若果身處在大躍進這個荒誕的時代,我怎樣才得以生存?

大躍進有很多地方跟文化大革命很相似,文化大革命可謂是大躍進 2.0, 當中最大的分別是大躍進出現了嚴重的大饑荒。雖然我已看過馮客的《文化大革命》,然而看《毛澤東的大饑荒:中國浩劫史1958-1962》仍給我很多的沖擊。

若果我身處那個時空,以我的求生意志,應該很快便會自殺。然後再想想,我或許也會選擇逃難,就如當年其他人一樣,也會逃到香港。

Reading / home cooking

辣椒的辣味真的來自籽嗎?

Posted on:

很多入廚知識都是由媽媽口耳相傳,但其實很多都是錯的。 我們常聽說辣椒的辣味來自果籽,只要去掉果籽便不會辣。首先辣不是一種味道,而是一種痛楚的刺激。閱讀了 《Science of Cooking 》之後,才知道「辣味」是來自 Capsaicin (辣椒素),而辣椒素最多地方其實是「胎座」(placenta) 或「囊膜」而不是果籽。   辣椒素於「胎座」生產並儲存,跟其他香料一樣,辣椒素溶於油而不溶於水,所以為何有「辣椒油」而不是「辣椒水」。

Reading

閱後感想 < The Science of Cooking>

Posted on:

2024 年看的第一本書。發現書架上很多 The Science of xx  的書,家中有《壽司的科學》,<The Science of Yoga> 才知道原來自由對事物的本質很有興趣。 從 London 的 Science Museum 看到 < The Science of Cooking > by Dr Stuart Farrimond 這本書,翻一翻,一頁講解為何我們會吃生的蠔,而不是把蠔煮熟。很有趣,沒有想過的問題,很想知道原因,結果便買了。 […]

Reading / home cooking / no more myths

Peanut 不是 nut

Posted on:

近日在讀 Dr Stuart Farrimond 的 ,這類似一本食物百科全書,從科學角度和研究介紹各種常用/常見食材,由肉類、海鮮、奶類、水果、蔬菜及香草等。以科學知識打破坊間的謬誤,在閱讀的過程中會不斷出現「吓,原來是這樣!」的反應。

Reading / home cooking

熟成之科學

Posted on:

幾年前閱讀時第一次接觸到江戶熟成壽司這個名詞,當時大惑不解,一直認為海鮮當然是越鮮越好,為何要放幾天才吃呢?現今發技發達,又不用潰存保鮮,後來了解熟成背後的理論之後,推翻及擴闊了我對壽司及飲食的認知。

Reading

2023 年閱讀回顧

Posted on:

一月初最適合做各式各樣的回顧,我喜歡做閱讀及個人回顧,不知不覺間建立了習慣,一覽自己該年的成績再和以往做對比,每每都會有驚喜或意外,然後提醒自己來年要做得更好。希望透過分享閱讀清單可以讓更多的人接觸我認為值得看的書,或作一個提醒作用,增加看書的時間。這是我今年看的書,整理資料後,第一個反應是:「吓!只看了那麼少,不是吧」然後有點失望。看,這就是回顧的功能。

Reading

閱後感想:《醜陋的中國人》柏楊

Posted on:

閱讀《醜陋的中國人》時已躊躇如何寫這篇閱後感⋯⋯

書看了不久,便感到柏楊先生書中的內容就算過了三十年後的今天 (2023 年)仍然合適(冷笑)。但我想若柏楊先生在1949 年沒有到台灣而是去了香港,《醜陋的中國人》又會變成怎樣?應該會有更深入及更有意義的見解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