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bits / Learn Something New is Fun / something to remember

人老了為何抗拒學習?

Posted on:

身邊有不少比我年長的朋友,發現他們缺乏興趣學習與科技有關的東西,縱然是很簡單,只是按一兩個鍵而已,他們仍會說很難, 不願嘗試。 到底是甚麼原因呢?當我再老一點會否也一樣? 若人停止學習新知識,對於新事物會否抗拒及更難學習呢? 問題可能是缺乏耐性去閱讀或嘗試,又或者根本沒有興趣,便沒有心去理解;當中還有對網上購物的恐懼,他們對網上購物顯得很抗拒,好像一定會被騙。但網上購物便宜又方便,為何不試試? 我也要不斷提醒自己繼續接觸學習新事物,否則有一天不知不覺地也會變成這樣。

something to remember

遲來的自 high 慶祝:本Blog 第 1000 篇文章

Posted on:

我是一個極無耐性,極不堅持,三分鐘熱度的人。人生要數幾件「持之以恆」的事一隻手都應該有剩。千想萬想,從來無用心經營,沒有要堅持過的 Blog 卻運作了 16 年,想想也覺得匪夷所思。 要不是看了樺澤紫苑的《最高學以致用法- 讓學習發揮最大成果我的輸出大全》也不發現自己的 Blog 剛剛超過了 1000 篇文章,樺澤紫苑說第100: 300: 1000篇文章是blog的里程碑,若果一日寫一篇文章,要寫 1000 篇也要三年的時間,而我用了16 年(=.=!) 樺澤紫苑說一定要有「愉快」的感覺(或 Output 讓你感到快樂)才能持之以恆 ,當我發現原來這個Blog 已經 16 歲時,我問自己到底是因為我很愉快地寫blog 還是寫完 Blog 很開心?我想應該是後者:我喜歡抒發,分享的感覺,就是想表達而從不理會有沒有人看;不過一切都沒被察覺,直至看了 《最高學以致用法- 讓學習發揮最大成果我的輸出大全》。 多得《最高學以致用法- […]

All my 1st time / beauty in daily life / love / something to remember

四十歲玩暗戀

Posted on:

暗戀是年青的專利,當人到中年仍能暗戀,簡直如中頭獎般夢幻,叫人興奮又難以置信。 人過半百,對世事就好像長了厚厚的繭,甚麼都觸不到癢處。但當你遇到一個人,能令你朝思暮想,牽腸掛肚,大獻殷勤,反而感覺好幸運很青蔥同時卻很想取笑自已。此外亦多了一份珍惜,因為深知來得不易! 著眼再不是能否開花結果,而是享受每個荳芽夢般的點滴。一邊重拾遺忘已久初戀般的好奇與戰戰兢兢,但現實是飽歷風霜的情場老手,熱情碰上冰冷,陌生遇上熟悉,是新產物。 成長後,多了年青時沒有的耐性,到底我們能走多遠,就看命運如何安排,take it easy & enjoy!原來暗戀可以很高興,最終能否一起不緊要,現在感到是無限感恩。

All my 1st time / Hong Kong / Hongkongers / something to remember

離開香港的原因與想法

Posted on:

2021 年差不多過了三分之二,今年對我,甚至對很多香港人來說是瘋狂的一年,世界好像上下倒轉了; 對我來說亦是非常關鍵,重要的一年。 今年幾乎沒有新 post ,原因是一連串的大事發生了,無暇去寫post。對於今年所發生的一切 (到目前為止),不禁聯想到風水命理,懷疑自己是否犯大歲還是到了甚麼轉運之年,因為太多大事及巨變堆在一起發生,令人難以置信。 感覺就好像被一襲無休止的巨浪捲上,把我推向未知的地方,亦未見有平靜下來的跡象。在巨浪中,我無力控制,只能隨浪漂浮。 選擇離開有很多原因,而我或許跟大部份人有點不同。大部份人都是以走難式遷往英國,不少人甚至從未踏足英國。而我卻是一直想到英國生活,只是沒身份能力(移民英國的條件有多高!)。  5+1 黃金機會  BNO 5+1 簡直是一個賣大包移英的黃金機會,基本上是沒有要求可言,那為何不把握這個機會。雖然我從英國回港都近15年,當初很想留英的心已減退,但打從心裡我是知道比起香港,英國的生活環境、氣候及文化更適合自己。加上 5+1 這個措施不知會推行多久,因利成便,又或是機緣巧合,在很短的時間便行動了。 香港前景 第二個離開香港的原因是考慮到香港目前與前景。大約在2016開始,我喪失了對生活或者對事業的期盼或追求。還記得畢業頭十年,雖稱不上雄心壯志,但對事業都有明確目標及大概時間表與藍圖,便倚靠著這份動力一直進發。 時光飛逝,在職場及生活累積了若干經驗,很多一直以為的信念逐一被打破,例如以為有能者居之,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等價值觀。 久而久之,人生失去了動力、失去了方向。 工作除了錢外,不知還得到甚麼。日過日,行屍走肉,一潭死水。 以往力爭上游,希望可以住到理想居所。結果工作一直升遷,租金也一同上升。但租金的升幅(物價也是)根本遠超人工的升幅。最難以置信是現在畢業生的人工跟我當年畢業的人工差不多,甚至還要低,但物價卻如火速上升,香港到底發生了甚麼事。 香港樓價最荒謬,但最荒謬是大部份人仍好像執到寶,完全不認為有問題或不合理。 生活不知不覺間失去希望,失去追求,因為無論你如何努力都是徒然。最近跟二十多歲同事聊天,她覺得人生沒有希望。我聽了後心很酸,這個年紀應該是滿有理想,對人生充滿希望。但我完全明白,她們發展的機會比任何一個年代都少,外資公司在香港亦愈來愈少,發展空間越來越窄。 既然機會來了,為何不給自己一個機會,離開枯燥絕望的生活。 共產黨。獨裁政權。活在恐懼當中 2019年反送中、國安法、傑斯、譚得志被捕非法關押近一年,還有強行凍結蘋果日報資金等等等等,太多不合理不合法的事接踵發生。由內到外體制崩壞,未來會變成怎樣,不難想像。 若我仍在香港,我會猶豫我這樣說會不會有麻煩。這種自我審查及文革式舉報大約在大半年前出現,現在外出和朋友吃飯,當論及時事政局,他們都自然地壓低嗓子,彷彿在說秘密一樣,因為怕被人舉報。 […]

Daily bits / something to remember

人越大,對自己越來沒有要求

Posted on:

年青時會對自己的外表執著,要達到一個標準才會外出。現在,出門前連照鏡都懶。 初出茅蘆,對自己同樣很有要求,很在意形象,很在意別人怎看自己,努力塑造自己想要的形象。對事業亦有所期望,有所期盼。現在?我才不理你怎樣看我, I don’t care。對事業完全沒有期望可然,最好不要煩我。升遷?沒有想這回事好久了。 到底是現在的香港令我對將來完全沒有期望,還是人大了? 但,我想,如果甚麼都沒所謂,做人還有甚麼意義? 所以,提提自己,現在自己還在意甚麼,找緊它。幻想一下,想自己成為怎樣的人,然後一步一步成為這樣的人。想自己有甚麼的生活?停下來幻想一下,甚麼的生活會令自己開心?認定它,然後向那方向走。給自己勇氣,定力,前進。其他的,提自己能否可以再做好一點!自己能否比昨天的好,比以前的好。 怎樣也好,人生總要有所追求,否則會感到迷失,沒有朝氣,人生沒有意義。

Daily bits / Hong Kong / something to remember

記憶中的人情味

Posted on:

社區的人情、鄰居的人情,在不知不覺間消逝了。 我由無意識的擁有,到無意識的失去,再變成有意識的懷念及希望重塑。 在 2020 的今天,我已經不知道能否在香港重拾那份令人溫暖又懷念的人情味。現刻能做的,就是記下這份情感、這份溫暖,讓下一代的香港人知道香港曾經是一個滿載人情味的社區,大家守望相助,鄰居就如朋友般年代。 社區內的小店,街市的菜檔,大家彼此認識,雖算不上深交,但每星期最少見面三四次。以前店舖的更替比現在少, 幾乎沒有連鎖店。店員就是老闆,老闆就是街坊,街坊就是鄰居; 一環扣一環,連結、社區關係就是這樣建立形成。 現時,連鎖店佔大多數,店員流失率高 ,有的更可能是跨區工作,他們對工作的社區沒有甚麼聯繫,感情更難產生。 80年代的屋邨,大家門戶大開,喜歡便喊過對面與鄰居聊天。心血來潮時,直接走上門打牙胶,一切隨心 care free 。 晚上八時過後,吃過飯,看完無線劇,紛紛到走廊散步或在走廊的盡頭乘涼聊天,九時十時便回家看歡樂今宵。 借糖借鹽時有發生,有時煮了一些家鄉小菜會跟鄰居分享,我亦會隨意到鄰居家串門子,吃飯; 大家見面會打招呼是基本禮貌,怎會想到現在連鄰居姓甚麼都不知了,現在會說「早晨」已經很不錯。今天的香港,對人的戒心為何那麼強烈? 讀中學的時候,下車位置就是天樂里的新嘉美茶餐廳,我每天會買一杯凍奶茶才回校,就此跟老闆娘稔熟了,每次經過會打招呼。 還有麥理浩牙科飯堂,差不多每天幫襯,收銀姐姐(容兒) 和廚房工作的哥哥好像鄰舍朋友般。更因為成為「熟客仔」而得到「特別」招待,例如粉果會比人多一隻、兩餸會變三餸等,想起來也感到絲絲的溫暖。 一切自然得像呼吸的事,在不知不覺間失去了。我從沒想過社區內的關係原來要用心耕耘,維護,而且是會失去的。當年人人希望脫離公屋,但願望成真後,社區的關系卻變得疏離冷漠。 何去何從? 作為市民的我們要重建人與人之間及社區的連繫,可以多幫襯小店,減少到連鎖店消費;增加與店員接觸、互動。 第一個練習是先主動跟鄰居打招呼,如果能取得鄰居的名字更是一個里程碑;然後慢慢再多一點問候,聊天,增加對彼此間的認識及了解,打破彼此的圍牆,一步一步重建社區裡人與人之間的連繫。 第一步先由自己走出去,做主動,不怕羞,有意識地多跟別人聊天,慢慢成為呼吸一樣自然的習慣。 今天到街市買菜,付錢的時候,凍肉店的老太太問我:「食咗飯未?」 當刻我感到非常興𡚒,慶幸對這個題目有了意識,讓我能即時回應和感激地回上一句:「食咗啦,你呢?」 小細候曾經認為「食咗飯未?」這個話極無聊,亦不明大人為何一見面總會問:「食咗飯未?」到了今天,我才明白原來「食咗飯未?」的真正功能不在於知道你是否吃了飯,而是打開話匣子,就如西方的 […]

All my 1st time / Daily bits / something to remember / Spiritual

休業三年

Posted on:

不經不覺離開全職工作已經三年了,時間過得從未如此的快。  這三年,我好像在接受治療一樣,許多一直未被發現與正視的心理及性格問題,這些時間與空間讓我慢下來、靜下來、沉澱下來,讓問題浮現於眼前,來一次清洗,調整。 對世界、社會、工作亦有了屬於自己的看法,終於從被灌輸的觀念與現實情況的混沌逃走出來,構建一套自己認為正確及相信的價值觀、世界觀。 借佛教的「本來無一物」,世界本來就沒有公司、朝9晚5, 筍工、苦工,這都是「人」去「造」出來的。而世界上只有一個我,你的「筍工」,不一定是我認同的「筍工」。所以社會主流的觀念未必正確,亦未必適合「你」。所以要停下來,先找回自己,與心重新連結,再理順重新出發。 工作十個年頭,原來真是會迷失的,特別是我這些沒有堅定方向的人,認為畢業後投身社會,打份寫字樓工然後退休是理所當然的事。 當你走進「工作」這個體系後,自己便變得好渺小,大部份的事都不由你控制:上班時間、食飯時間、假期數目,甚至工作的內容都是由公司安排給你。明明見工時做Event ,隔了幾年被掉去處理投訴,你有的選擇只有兩個「做」或「辭職」。 在這個自由度極低的環境下,當大部份人都好像沒有問題地在這體制下獻出自己大部份的時間 ,我發現原來自己的時間那麼「便宜」。 在香港,休業的想法不是一種大路,被大眾接受概念。在樣樣講錢以搵食為大前提的地方,這種想法根本走不到大眾的耳裡。我不是說不停地搵食搵錢一定有問題,可能很多人都適合這個模式;我想帶出的是,在主流的想法以外,能否有其他可能性呢?畢竟沒有人是一樣的,為何大部人卻在同一個制度下生活而沒有問題? 事實我亦沒有安排這個休業,只是天時地利人和配合所有條件發生了的「意外」。若果沒有這三年,我不敢想像以原有的模式走下去。情形就如沒有打好地基的建築物,一直向上建,並計劃建出全世界最高的大廈。  這三年裡的部份得著: 發現遺失了真正的自己,內外脫勾 內心被裹得像木乃伊般,要慢慢將裹布逐層打開,找回真正自己。 內心有嚴重恐懼,以往一直逃避,沒有正視 浸淫及停留在外在世界,要自己成為幻想的人生,但這只是一個空殻、虛名,氣球,脹卜卜,但內裡是空的。 閱讀時間多了,發現人生一直缺乏知識支持 逐漸有勇氣承認自己是喜歡設計與文字。自己根本不合朝9晚 5 的模式。 身邊的朋友一早看到了,自己卻懵然不知或沒有勇氣接受,一直洗自己腦。 終於有時間及機會持續去做及發展一件事,體會真正浸淫/沉醉於一件事的感覺,很爽。 重新審視自己除了原來的行業,還有甚麼技能? 為了求生、謀生,產生了很多可能性,打開了新的領域,對自己、社會及世界認識亦加深了。 很多一直相信的觀念改變了,例如:退休、晉升與能力的關係 、個人時間與金錢的關係等           […]

something to remember / Sudden thought

不要有習慣

Posted on:

習慣會使自己墮進 auto pilot mode, 不會或不能看清實相。實相每次都不一樣, 就好像自己煮的蛋也沒可能每次一模一樣,味道、外觀、火候一定會有差別。 如果我們養成慣性,就會忽略了每次看清實相的機會,每次用心感受和思考當下。  記住,不要讓事情或生活成為習慣!

history / Hong Kong / Music / Reading / something to remember

《夢・路》- 潘迪華

Posted on:

慶幸今年1月出席了進念舉辦的潘迪華致敬音樂會,會後購買了潘姐姐的自傳。雖然還有很多書未看,但致敬音樂會後,對潘姐姐的興趣飊升,所有新書通通讓路,要先看姐姐的自傳。結果我非常享受閱讀姐姐的自傳,獲益良多之餘亦有很多人生的啓發與勉勵,有很多感想感覺想跟大家分享。 在音樂會前對潘姐姐沒有了解,基本上除了聽過她幾首歌和擁有她幾張唱片外便毫無認識。多得進念的演唱會及看完她的自傳後,尊潘姐姐了解更多並對她產生無限的尊敬,難怪黃耀明說她是Role Model。「上海人」果然名不虛傳,後悔自已出生得太遲,很想見識3-40年代的大上海。原來我和潘姐姐一樣都覺得自己生錯年代,生錯時空。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樣的想法,事實上根本沒有生錯這回事,只是我們永遠著眼於「沒有」而不是「擁有」。 最令我感動和欣賞的是潘姐姐對自己的要求、Energy、Vision和堅持,一邊看一邊自愧不如甚至覺得自己不知所為。她是一個有夢、有理想、有態度的典範。字裡行間完住感受不到她是一位89歲的長者,沒有半點老套或代溝的感覺。相反,她是一位先行者,目光和活力比我或任何年青人都要遠大。 書中提到她有一次到大學與學生交流,一位一年級生興高采烈地告訴大家,他的理想是「發達」,要買洋樓,買賓士、養番狗。潘姐姐聽到後呆住了,心想現在的年青人為何如此膚淺,甚麼都是金錢至上,相反她年青的時候會想如何服務社會、貢獻社會。 試問我又何嘗不是如潘姐姐一樣有一顆熱切的心與幹勁去服務社會,所以一直投身公共機構,服務香港。但踏足社會後,我發現身邊的人都是買車買樓發達為人目標;莫說身邊的人,就連社會都是瀰漫著這種風氣。其實應該說,我認識的所有人,沒有一個人有服務社會的想法,全部都是如何賺錢,如何買樓。潛移默化下,久而久之,我都忘記了自己有過同樣的理想,全靠潘姐姐的書喚起我曾有的想法或是中心思想。                                                                                         潘姐姐全中,這個年青人絕對是我這代,甚至大部份香港人的寫照。現在我身邊每一個人掛在口邊的永遠只有是如何發達、中六合彩、買樓、再買多一層樓,然後移民。身邊想找一個看書的人都很難,這樣有甚麼辦法不膚淺。 我都不明白港英管治下的香港為何「栽培」了一班這樣的人。雖然我沒有這位同學坦白,但買樓又何嘗不是當年我畢業後的「理想」。「夢想」?真心,我有生以來沒有想過「夢想」,也沒有人討論過這個題目。「夢想」一詞好像就不存在於香港一樣。老實,我真的從沒有想過甚麼是「夢想」,直到三十幾歲的我,好像已經沒有能力去想夢想。 但潘姐姐就是無時無刻發放無窮的正能量,無論環境幾惡劣,好像永遠有度金光圍繞就潘迪華,很光很熱,即令我這個渾渾噩噩的廢中開始去想夢。雖然我連夢還沒有想到,但從潘姐姐身上好像找到了希望,讓我這個接近生無可戀的人再次振作起來。 無論是從潘姐姐的口中和書中都感受到她是一個熱愛生命的人,到底有甚麼令你到今天仍這般熱愛生命呢?引用書中最後一句「燃亮生命的火花,創造生存的價值」為大家鼓勵,共勉之。 最後,有些說話想跟潘姐姐說的: 妳的歌還有人喜歡的,而且不斷會有年青人接觸妳的音樂 妳做的一切,妳的經歷的確影響了我,而且引領我到一個新的領域,很多謝你!希望妳繼續快樂,健康。 很多謝妳的自傳,讓我有機會「看」到繁榮時期的香港,令我對香港的認識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