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s searching for meaning – Viktor Frankl
最近一連看了兩本關於人生意義的書:一本是 The Middle Passage: From Misery to Meaning in Mid-Life (Studies in Jungian Psychology by Jungian Analysts) by James Hollis,90年代出版,最近出了中文譯本; 另一本是今次要說的 Viktor Frankl 的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The classic tribute to hope from the Holocaust (中文版:《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
我高中時讀了兩年心理學,大學時主修心理學。一心以為畢業後會從事心理學的工作,經歷三年的大學後發現心理學無稜兩可,自話自說,很多學說不能說服自己,又如何用它去幫人。畢業後,以為不再跟心理學扯上甚麼關係,但偏偏看的都是和心靈及心理學的書,仿佛一直都沒有離開過心理學。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The classic tribute to hope from the Holocaust 的作者Viktor Frankl 是一位心理學家、精神科及腦神經醫生,也是二戰 Auschwitz 集中營的生環者。Viktor Frank 為人所認知的除了是二戰集中營生環者外,他在心理學界亦鼎鼎有名,因為他發明了 logotherapy 。Logo 在希臘文中解作 「意義」,logotherapy 即是找尋人生意義的治療。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在二戰結束後,1946年出版。它與其他集中營回憶錄不同之處是作者刻意沒有太多描寫集中營的艱苦經歷,因為他認為別人的回憶錄已經詳細記錄過。相反,他以集中營這種困苦的環境作背景,從心理學角度探討人生的意義。
在集中營中,大家都被「洗點」,原有的地位、權力、名譽都被洗去,就連名字亦換成一組號碼,大家都變得平等,變得一樣。作者強調縱使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依然會有願意幫助囚犯的SS,亦會有欺壓同僚的囚犯。雖然大家都被奪去人生的自由,但精神自由(Spiritual Freedom) 是無法被人奪去,我們仍可自由地選擇或決定自己成為怎樣的人。
在這極端的環境下,如何仍有人生的意義呢?
對作者來說他當下人生的意義就是重寫被沒收的手稿。他認為人生的意義隨時間、環境、人生不同階段不斷改變。人生的意義來自兩大來源:1, 值得令人活下去的人 ; 2, 值得讓你活下去的事。
他說我們不應期待人生會給予自己甚麼,而是人生期望我們甚麼;人生的意義在於個人責任,對生命的承擔,而人生意義只有自己才能找到,千萬不要期望別人能給予你答案,這是沒可能的。
同時,快樂與成功都不應是人生追求的目標,因為這些只是你做了某行為或事後隨之而來的「副產品」。相反,當你越刻意追求「成功」或「快樂」,你越會偏離它。
「“Don’t aim at success—the more you aim at it and make it a target, the more you are going to miss it. For success, like happiness, cannot be pursued; it must ensue, and it only does so as the unintended side-effect of one’s dedication to a cause greater than oneself or as the by-product of one’s surrender to a person other than oneself. Happiness must happen, and the same holds for success:」
作者指出縱然是苦難(suffering) 亦有它的意義和價值,而我們要找出苦難對我們的意義和價值。在困苦的環境下,大部份囚犯選擇躺平,只有少數的人會直視困難並視之為挑戰,克服困難再將之轉化為內在的成功。
My takeaway:
許多心靈系的書都是「阿媽是女人」的道理,這一本也不例外。不同的是作者活生生的把他的道理活出來,而不是紙上談兵。我想很多情況大家都明白,只是大眾沒有強大的心靈意志與毅力活出來,而沉溺在感受不能自拔。我認為作者是一個非常正能量同時非常有才能的人。縱然失去所有物質,但知識永遠是沒有人能拿走。而醫生的技能,某程度助他走過了煉獄並生存下來。
我的Takeaway 是用新的視角看 Suffering ,並從中找出意義。第二是嘗試不將快樂成為追求目標,而是甚麼行為能產生快樂;第三是換個思考角度,人生對我有甚麼期望,而不再是我期待從人生中得到甚麼。
書的下半部集中講述 Logotherapy 及不同心理狀況,某些心理治療技巧很有啟發性,當中包括 paradoxical intention。Paradoxical intention是協助解決某些行為或狀況帶來的焦慮及恐懼。例如有一位年青的醫生恐懼遇到陌生人及公開場合時過度出汗會引起尷尬的場面(anticipatory anxiety)。
要解決這位年青醫生產生的恐懼,作者建議他刻意並主動展示及告訴大家他出汗的狀況,例如:「你看!我手心將會流出十升的汗,哈哈!」。以自嘲的方式將恐懼的事情告訴別人 (面對恐懼),結果困擾了這位年輕醫生四年的恐懼在一星期內便消除了。在這個治療中,作者利用把病人的態度反轉,將本來因害怕而逃避的事反轉並以面對公開及放大的方式取而代之。
最後,人的知識無論在甚麼環境下也沒有人能奪去,而個人的知識是協助你解決問題及渡過難關的工具及資產,雖然非常老套,但也值得一再提醒不斷學習的重要。最近人生及心靈的書看很多了,是時候休息一下看別的書。
Discover more from Gelan Wandering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