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scura Autumn/Winter 2016 Vol 21

在這裡不下數次提及 《Obscura》這本雜誌(我開始認為它是書而不是雜誌),自覺嘮叨。但每次閱讀新一期,我真的按奈不住要再一次介紹《Obscura》給大家。我每次閱讀《Obscura》都感到無窮的共鳴和快樂,而且它不斷擴闊我的視野並帶我進入更深更廣的層次

來到Vol. 21 ,愧疚放了多月才有時間翻開。只是看第一頁,每次閱讀《Obscura》時會出現的感覺一併湧回來,奇妙!

今期的主題是「書」,又是我的喜愛之人。

節錄幾句前言:

「我一直相信,閱讀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在不斷翻閱的過程中,你是有可能會找到跟自己感受相同的聲音

⋯⋯ 稍一留神,讀讀了,你便會明暸,自己從未孤單。」

–  Irene Leung  《Obscura》Creative Director

喜歡看書才不過是近十年的事,我從小不看書,打機佔了我童年及青少年大部份的時間。中學時被迫看的課外讀物,沒有一本看得懂,文字的科目我都不暸解,莫說興趣。

縱然自小沒有看書的習慣,但我認為看書的人是很迷人的,很有味道,因此迫自己看書。起初選一些經典文學作品,奈何從未享受投入,未能培養讀書的興趣。我沒有方向地繼續看不同類型的書(隨意地),由散文、小說、偵探小說、金庸的武俠小說等都無法引起我的興趣。(我是不看愛情小說的,這點我非常了解)最後終於找到了我認為有趣的書,就是Georges Perec <Species of Spaces and Other Pieces> 。這是一本非常「另類」的書,作者從身邊的不同空間深入思考,我認為它是一部哲學的書籍,作者引領我與他一起思考不同的空間,我終於能進入作者的世界。我從不是一個主流的人,難怪我對這些「必讀」名著都不感興趣,特別是金庸小說,過程如喝苦茶,艱澀但要完成它。

漸漸從不斷摸索了解自己的喜好,慢慢感受到閱讀的樂趣。隨著時間,愈來愈享受及喜愛看書,亦體會到尚友古人的意思,常說藉著書本與不同時空、不同國籍的人交朋友,這的確是非常奇妙的感覺與經歷,是其他東西不能給予的感覺。藉著文字將無形的思想化為有形的文字,流傳下來。

最近看北大的路魯山人的《料理王國》便體會了尚友古人的意思。魯山人為人爽直豪邁,文字將他的性格立體塑造出來,有時我真的以為正與他對話,讓我感到好像真的認識了他。

我有一個怪毛病,總是想很快地讀完一本書,自覺越看多一部書便增添一份成功及滿足感。近年才發現這個很錯的習慣,因為我從沒有咀嚼書的內容,水過鴨背,難怪我時常忘記看過的書,或許從來沒有記過。不知何解就是很焦急很焦急,沒有原因,很想盡快完成,這是大錯特錯且全無意義,應該是讀明一本書,而不是讀完一本書

然後看到今期《Obscura》松浦彌太郎的訪問:

在人生之中,跟一百個人淺交,倒不如跟十個人成為真正摰友。對於書本也是一樣的,與其讀一百本書,不如將一本書讀一百遍」  – 《我的好書,這些書》松浦彌太郎

「現在感到不安時,我仍會翻出以往讀過的書。數十年前讀高村光太郎的詩,跟現在讀時的感覺很不一樣。其實每次讀都不一樣的,書雖然不變,但自己卻每天在變; 重讀時,會依著當時的感覺而有新發現。以前不懂的地方、不覺感動的地方,重讀時卻覺得被打動了。」書就像朋友一樣,越多看這朋友,你自會對他越多了解,對撰寫它的人也有更深的認識。《Obscura》 p. 17 

離開了學校,反而看更多書,更喜歡閱讀。只怪自己閱讀速度很慢,有很多很多的書等著我去書。難以想像不看書的人,事實卻充斥著我們的周圍。


Discover more from Gelan Wandering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

Discover more from Gelan Wandering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